石油峰值论
经济学理论、哲学
“石油峰值”源于1949年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Hubbert)发现的矿物资源“钟形曲线”规律。哈伯特认为,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达到峰值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这是石油峰值理论的核心。
产生原因
据了解,石油峰值问题真正进入公众视野缘于两个经典预测。
1956年,哈伯特大胆预言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967年-1971年达到峰值,以后便会下降。当时美国的石油工业蒸蒸日上,他的这一言论引来很多的批判和嘲笑,但后来美国的确于1970年达到石油峰值,历史证明了他预测的正确性。
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发展了石油峰值研究。坎贝尔曾在BP、壳牌、菲纳财团、埃克森和雪佛龙等大石油公司担任首席地质学家和副总裁。他继承了哈伯特的理论,继续研究石油峰值,并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会(ASPO)。
1998年,他与法国石油地质学家Jean Laherrere发表了《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在油价还十分低迷的时候得出廉价石油时代必将终结的结论。近来的高油价似乎验证了其结论,这也使其成为另一个经典的预测。随后,关于石油峰值的研究也在全球扩展开来。
事件争论
“后石油时代”之争
实际上,尽管人类很早就发现并利用石油,而真正的“石油时代”始自1859年美国人爱得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的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然而,石油时代还能持续多少年,目前在石油时代处于什么时期,后石油时代是否已经来临,是众多学者及世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而关于后石油时代的含义,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和描述。一般来说,可以从生物学、供需、峰值论等角度综合给出“后石油时代”的含义。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事物一般要经历孕育、生长、强壮、衰老和死亡的生命过程,某个油区或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也是如此,一旦经历由强转衰的过程和“衰老”、“死亡”两个生命阶段即可定义为后石油时代。
其次,从供需角度来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迅猛增加,而产量却没有因技术、投资而有大的增长,供需缺口逐渐加大、矛盾凸显,又暂时没有新能源来弥补这个缺口,此时人类就是处在后石油时代。
再次,从峰值论角度来讲,石油峰值是指某一区域(全球、地区、国家、油区等)石油产量的最大值及其来临的时间,后石油时代始于产量达到峰值之时,是指产量到达峰值并转入下降的整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随着新能源的接替有可能延长。后石油时代下,易开采、低成本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难开采、高成本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多。
事实上,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对全球800多家油田的调查显示,许多大型油田已经过了产能最为旺盛的黄金时期,产量正在以超出之前预期一倍的速度迅速下降。此外,全球有大约66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已经跨越了石油峰值的预定产量。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石油勘探技术已从依赖油苗和地面构造寻找发现油气发展到依靠尖端地球物理工具和地质模型来找油找气,并采用高技术钻井和生产油气,但是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以及生产形势并不令人振奋,进入后石油时代已是毋庸质疑的。
“石油末日”之说
“石油末日”还很遥远?近年来,对世界石油产量影响最大的就是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保价,这个从198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现今的主流政策,人为地降低了已开发油田的产量,使它们长期有相当大数量的“剩余产能”。
前苏联的解体和随之而来的原成员国的大动荡,使主要产油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产量大幅度下降,直到现在其增储上产的进程仍受到相当大的阻碍。
除此之外,另一非OPEC重要产油国墨西哥,国内不同政治势力都把国家石油公司(Pemex)当成“摇钱树”借以争取选票,却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负债户而无力投资产能,导致墨西哥石油产量长期徘徊,并在2004年后出现每年3.12%的负增长。
现在资料说明,常规石油资源还有将近一半没有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非常规的石油资源、油气资源,还有相当的数量;同时还有远期的,碳氢水合物这样的碳氢化合物等,储藏量还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从地质条件上来看,还不能说已经到峰值或不能增产了。
早在2006年9月,沙特阿拉伯国有企业、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高管曾发表演讲称,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而言,全世界还有100多年的充足原油储量。
这位高管在OPEC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也曾表示,全世界只开采了1万亿桶原油,约占地球5.7万亿桶总可开采原油储量的18%。“这一事实本身就令石油产量即将达到峰顶的理论站不住脚,大家不必对未来石油供给问题忧心忡忡。”以目前的开采速度来看,剩下的4.5万亿桶原油储量应该能持续供应140年。
此外,不少反对“峰值论”的人士坚持认为,世界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北极、深海和油砂都存在人类可以利用的大量石油资源,石油相关技术的进步会打破所谓“峰值”的预言。
美国地质调查局也乐观地认为,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量为33450亿桶,剩余石油储量足以轻松满足2020年前的需求。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高级主管马克·诺兰日前援引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数据说,全球常规可开采原油超过3万亿桶,对重油等非常规石油的开采可使全球可开采原油量增至4万亿桶,而全球目前仅开采了1万亿桶原油,因此“石油末日”还很遥远。
操纵石油价格的“噱头”?
有分析人士认为,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为了推动石油价格、增加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以及更加牢固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国继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又重新抛出了美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的“石油峰值理论”。
在2002年7月的石油储备讨论会上,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指出,全球石油供给最早将于2010年达到巅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随后美国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顾问、美国能源投资银行家马修·R·西蒙斯在2003年的石油峰会上指出,由于石油峰值将临,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因为世界还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显然,这些舆论为日后石油价格的飙升找到了“由头”。
与过去的“石油峰值理论”截然相反的是,美国又抛出了美国政府科学家的北极资源政府评估,表示北极地区拥有900亿桶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未探明可采油气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强,从而确定了其作为石油巨头最后主战场的潜力。”
该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北极说”还是“峰值说”,都是西方财团操纵石油价格的“噱头”。资源的分布不均,包括资源的各种形式的垄断,国家垄断、大财团垄断或者长期的帝国主义瓜分形成的势力范围,使石油资源的投资受到种种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想非常轻易的大量的增产是不容易的。
20多年来,世界石油储产量增长的势头是被人为的因素压低了。从石油地质上看,全球油气储量仍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按照美国地质调查所2000年所作的资源量测算,全球储量在约30年内有再增加1倍的可能性。
许多人在“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最终会枯竭”的正确前提下简单的轻信了一些石油在近、中期将在达到峰值而后走向枯竭的结论。这种悲观的认识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流传,从而容易接受油价将有更大涨势的宣传。
从理论上说,石油已经是稀缺资源,且行将枯竭;从市场上看,油价不断上升;两者之间似乎在互相证明彼此的正确,结果致使泡沫越鼓越大,油价越来越高。因而,就连某些峰值论的倡导者也不得不承认这类认识是油价大涨的“幕后推手”。
学者看法
目前,不同机构和学者对何时达到石油峰值说法不一。
我国学者对石油峰值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翁文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著名的“泊松旋回”模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油气田储量、产量中长期预测模型,通常称之为“翁氏模型”。
由于具有生油条件的源岩在地下空间的分布是有限的,盖层的地下空间分布也是有限的。地下的石油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预测的石油资源量决不是可以找到的石油储量,有限的石油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
目前或今后若干年的石油产量尚可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断提高世界石油产量将成为无法实现的良好愿望。正如世界上开发多年的老油田早已过了产量增长的黄金岁月,现已衰老,步入减产期,世界石油产量必然存在峰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6 14:12
目录
概述
产生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