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荒漠化,又称石化、石山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续退化乃至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过程。它是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背景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石质荒漠化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产生原因
国内外学者就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形成过程和成因机理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一般说来,岩溶区水土流失是导致石漠化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在相同的地质环境下,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的流失量越大,土层厚度逐渐变薄,岩石裸露面积不断扩大,石漠化程度也日益严重。
脆弱的自然、生态与地质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强烈的人类活动为主导驱动力的石漠化形成机制得到学术界普遍接受。
基本内涵
主要特征
石漠化具有区域性、渐发性、潜发性、生态破坏性、难恢复性等特征。植被退化过程是土地石漠化过程中最为直观的先导过程,由此可造成土壤侵蚀、地表水流失等一系列的
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
根据相关资料,中国喀斯特地区以贵州为中心,包括广西、广东、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地部分地区,面积达50多万km2,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生态脆弱区。目前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面积仍在快速增加,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土地资源丧失、干旱等。
主要类型
土地石漠化的类型完全受基岩类型的影响。中国南方岩溶区广泛发育震旦系~三叠系四套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受碳酸盐岩基岩类型的影响,南方岩溶区的土地石漠化主要为
岩溶石漠化(又称喀斯特石漠化)类型。非石漠化土地是土地退化前与该区域气候生物带景观相适应的土地,石漠化土地则是由非石漠化土地向石漠化土地及石质荒漠演变、退化的土地。
分布范围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半裸露型岩溶区,也是石漠化土地广为发生的脆弱生态区域。据2005年调查,在南方岩溶区滇、黔、川、桂、湘、粤、鄂、渝8省(区、市)451个县(市)107.14万km2的地域范围内,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45.087万km2,石漠化土地面积亦达到12.96万km2,二者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2.08%和12.098%。
根据调查区内县市统计,石漠化面积大于100km2的县市186个,占县市总数的23.13%;大于200km2有113个,占县市总数的14.05%;大于400km2的县市48个,占县市总数的5.97%,其石漠化面积总数为3.25万km2,占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的46.43%;大于700km2的县市13个,其石漠化面积总数约1.38万km2,占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的19.71%;大于1000km2的县市6个,其石漠化面积总数约0.81万km2,占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的11.57%。
防治措施
科研综述
石漠化治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性岩溶攻关,选择广西都安、贵州普定、湖南洛塔、山西娘子关四个典型区为试点进行岩溶石山地改造,取得了丰富的经验。80年代完成了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普查。90年代,中科院两次提出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
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议,在西南喀斯特地区许多点上开展了岩溶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如实施水源、土地、生态整体战略,在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区建立石漠化治理典型示范试验区;以岩溶峰洼丛地区为代表的湖南龙山洛塔乡模式,实现了资源、生态与人口、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主要方法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技术
对于土壤量、土层和地表水等资源非常稀少和缺乏的情况下,应以全面封禁的技术措施为主体,减少人类和牲畜的活动,避免其对土地造成的破坏;并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产能力和种植能力,加强培育草种类型,通过长时间的全面封禁,达到有效抑制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的效果。
高效速生生态型林灌草种植技术
该模式在淅川县石质荒漠化应用较为普遍。一般而言,石质荒漠化区域的高地与山体阳坡的光照较强,导致空气干燥,土壤的水分较少且土层浅薄。因此该地区应选择喜阳性树种,该树种耐旱性和适应性强;而石质荒漠化区域山体下部和阴坡光照较弱,导致空气潮湿,土壤湿润,因此应选择对光照条件要求不强且适合在湿润条件下生长的树种。在植被覆盖率低但土壤环境条件较好的缓坡或荒山退耕地,应以播种灌草和大空间的种植乔木幼树的方式来构建乔灌木群落;在植被覆盖率较大、树种高度较高和乔木稀少的灌草区域,主要播种树苗造林,定植乔木幼树,从而使乔灌草群落的雏形快速恢复和形成。在土壤层厚实,种植条件优越的平缓坡地,可以选择用途广泛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乔灌植物种植,以逐步形成乔、灌、草三位一体的多层植被群落,来增强水土保持的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达到提高林地土壤肥力的目的,为今后种植树种创造有利条件。
山地生态农业配置技术
山地生态农业配置技术适用于轻微石质荒漠化地区。在预防石质荒漠化的同时,应多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人民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
水土保持模式
喀斯特山区土层普遍较薄,岩石的裂隙发育,在降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土壤侵蚀,降水下渗,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地表严重干旱,所以必须强化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模式
苏维词提出了以水土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培植替代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三个层面相互结合石漠化治理模式。此模式较以往单一的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治理模式有显著差别。
发展方向
2024年1月22日,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了解到,2024年中国将继续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亿亩其中新增造林1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