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火胡
唐代戴竿女艺人、舞妓
石火胡,唐代戴竿女艺人、舞妓,幽州人。石火胡一次到京城给皇帝表演《小破阵乐》,她将“歌舞”“走索”与“顶竿”等技艺熔于一炉,把《破阵乐》引入杂技艺术的顶竿之技。
人物简介
石火胡出生在幽州一个贫民家庭,为了生存,她苦学当时最为流行的戴竿(又称顶竿)的杂耍技艺。这是一种空中技艺,在盛唐已达到顶峰,并且在技巧上和表演方法上都有新发展。宰相刘晏曾在京城长安观看了石火胡的表演后,写诗赞道:“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唐代顶竿技艺表演者均为女艺人,石火胡不畏艰辛选择了这项技艺,并创新发展了这高难度的技艺。
胡人体格健壮,比较适合此种杂技的表演,因此许多表演者为胡人。到了唐代,戴竿艺人中出现的女性戴竿艺人如范大娘、王大娘以及石火胡等,似皆有胡人血统,其中王大娘尤为著名。据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上载,“玄宗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妓。时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 。王大娘不仅善戴百尺竿,而且还在竿上施有木山,供小儿出入其间并歌舞,足见王大娘力大无比,技艺超群,刘晏说她“犹自嫌轻更著人” ,亦是感叹其神勇力量。石火胡的戴竿较王大娘更甚,王大娘戴竿并没有交代竿上到底有几位童子,而石火胡却能戴五位八九岁女童,且这些女童还能随着《破阵乐》的舞曲俯仰来去,赴节如飞,足见石火胡力大无比、迅捷如飞,胆量和技艺过人。并且,其将自身立于十重床子上,床子边长只有一尺有余,而且手足并举,踏浑脱舞,如履平地。如此高险的动作令“观者目眩心怯” ,所以“文宗即位,恶其太险伤神,遂不复作” 。
主要成就
《破阵乐》又称《七德舞》,是歌颂李世民统一国家功绩的初唐时的军中乐舞,在当时非常出名,相当于主旋律乐曲。它本来是120人的男子舞,到了唐玄宗时把它改成十几人或4人表演的小型舞蹈,就成了《小破阵乐》。本来的那种“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乐舞,变成了表演性娱乐性的舞蹈。聪明的石火胡看到这支曲子受到上下的欢迎,她就大胆创新,把《小破阵乐》改编成杂技节目,放到她在百尺竿头上的表演中。
《独异记》记载了她的独特技艺:她将“歌舞”“走索”与“顶竿”等技艺熔于一炉,把《破阵乐》引入杂技艺术的顶竿之技。顶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5根弓弦,5个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上表演《破阵乐》。这项技艺难度绝非一般人能达到,可见石火胡在训练中所付出的艰辛。
唐苏鄂《杜阳杂编》记载了石火胡一次到京城给皇帝表演的经过:唐敬宗(825年~827年)时,“上降日,大张音乐,集天下百戏于殿前。有伎女石火胡,样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高竿上,张弓弦五条,命五女各居一条上。衣无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曲俯仰来去,越节如飞观者目眩心怯。火胡立于十重朱画床子上,令诸女迭踏以至半空,手中皆持五彩小帜,床子大者始一尺余,俄而手足齐举,为之踏浑脱。歌乎抑扬,若履平地。上赐甚厚。”这段记载让人看了惊心动魄,即使今天来看,也是十分了得的技术。
参考资料
盛唐时期的才艺女子.湛江晚报.2020-05-24
挠搁与戴竿.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03-2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5 14:1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