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
建筑学术语
园林中的石洞多人工造成,有洞穴式和隧道式两类。洞穴式进深较短,隧道式较长。其洞门两侧以横叠为多,竖砌较少。洞门上部结构,最简单的是用横石条搁置,仍属梁式结构;有的采用数块条石叠涩的方法,也有的做成券式洞门。
简介
清代李渔在其著的《闲情偶寄》中写道:
假山无论大小,其中皆可作洞。洞亦不必求宽,宽则藉以坐人。如其太小,不能容膝,则以他屋联之,屋中亦置小石数块,与此洞若断若连,是使屋与洞混而为一,虽居屋中,与坐洞中无异矣。洞中宜空少许,贮水其中而故作漏隙,使涓滴之声从上而下,旦夕皆然。置身其中者,有不六月寒生,而谓真居幽谷者,吾不信也。
园林中的石洞多人工造成,有洞穴式和隧道式两类。洞穴式进深较短,隧道式较长。其洞门两侧以横叠为多,竖砌较少。洞门上部结构,最简单的是用横石条搁置,仍属梁式结构;有的采用数块条石叠涩的方法,也有的做成券式洞门。
道教意涵
石在道教信仰中的宗教意涵
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道教信仰中。
《释名》给石下了定义“山体曰石”。 因为石与山相连,因而石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道教的长生与升仙思想。对于石头具有特异功能的信仰归因于道教炼金术理论和“外丹”修炼的发展。通常人们也相信石头是富有精神的。
岩与石富有神灵的传说源自于中国古代“气”的思想,“气”是万物的活力与能量。
在《物理论》中,六朝学者杨泉指出石是气的核心,气生石,如人的筋络生爪牙一样。因为“重要的能量‘气’ 不仅存在于灵石之中,也存在于能培植具有神奇魔力长生与飞仙‘芝’的石田当中”,因而由石堆叠而成的石洞是充溢着能量“气”的场所。
石洞令观者完成道教神秘主义的体验
“石洞”作为空间区隔与通道令观者完成道教神秘主义的体验。
老庄静观直觉的神秘主义思想开创了道家神秘主义思想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规定了以后道家神秘体验方式的内容及其解释框架,也为后来道教文化神秘主义思想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文人园林中的“石洞”所起的作用为空间的相互转换,是构成园林幽深与神秘空间的重要元素。在功能上起着空间的转换作用,令观者对未知的领域产生奇异的幻想,引领观者游观“洞”所通向的景致,从而实现道教的神秘体验 。
计成在《园冶》中记述了“石洞”的堆叠可使假山玲珑有致。岩、峦、洞、穴蜿蜒折叠而使景致似了无止境给人感觉已到了尽头,再无别境,然而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营造了神秘的诗情之境。因而“洞隧”对于胜景的安排起着重要的区隔作用,将咫尺之间的园林变成近似奥曲、幽深的山林,使景致神秘而雅趣横生。汤宾尹的沧屿园中“洞穴”阴深而变幻有致,姿态怪异,风来时窍穴相应,声音能回振谷鹤,由此令人妙想而渐入佳境,“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作逍遥之游。从而满足时人对仙人或道人的寄思与畅想。晚明王心一所建的“归田园居”有峰、涯、洞、涧等特别的景致,营造了幽深的园林空间,洞有“小桃源”山洞,让游者穿过神秘的山洞,到达幽静境地,洞前有“漱石亭”和“竹香廊”洞上有“啸月台”、“紫藤坞”,洞东有池“清冷渊”。“石洞”作为通道连 接着不同的景致,观者在历经蜿蜒幽深的洞穴之后为出至洞口观望到的景色增添了神奇、魔幻的魅力,给园林增添了神秘的仙气,使视觉形象超越现实而变成超现实的梦幻世界。游走于由石洞通达的园林景致,让人通过调整一定的身体和环境状态,达到特殊的心灵感受,使人在一瞬间感受到全新的世界从而完成道教文化中的神秘体验 。
石洞作为道教信仰的修炼场所
在古代语言中,“洞”与“通”有着相同的意义,即“洞”通“通”通道或通连。在道教思想中,山崇高而有灵、幽深而有神,洞与心灵相连,神仙所居住的“洞天”、“福地”,是可以由此通达天神的地方,因此“洞天”,实即可以是 “通天”之意,园林中构建“石洞”以营造形而上的宗教空间。据姜生先生《论道教的洞穴信仰》所述,“逆宇宙之时序而成仙,返回与母体为一的原初状态,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思想”,修道者向往山中洞室的原因“在于道教中受到天 人感应论思想和‘地母’信仰的共同作用形成的山崇拜”。
小石洞
小石洞位于虞山北端山腰,为虞山规模最大的洞泉,该处原有小云栖寺,始建于清康熙问,久经沧桑,古寺已毁,仅存山门和小石洞。进山门数十步,便见石洞,洞深三米余,上窄下宽,泉居其半,拾级而下,底层石崖覆盖如屋,可容十余人。
洞内冬暖夏凉,泉从石隙溢出,水珠滴沥,碧水盈盈,清澈见底。山光云翳,洞顶树姿,均映入泉池。
洞壁有“天下名泉”、“冽泉”、“露珠泉”石刻,“露珠泉”因洞壁滴水如珠而名。泉水甘冽,为烹茗上乘之品,由于洞势深广,洞顶树木横卧,洞口有古藤一株,高数丈。攀悬洞顶,状如华盖,蟠根虬枝,苍老古朴,为明代藤溪草堂遗物,乃罕见古木。
洞四周树林荫翳,修竹如海。具山林野趣,环境清幽,昔有望湖楼建于寺中,可眺望尚湖风光。
老石洞
老石洞位于虞山西北山坡,小石洞之北。洞口题“冷泉”二字,洞深数十米,有石级曲折而下,洞无水,寒气逼人,阴森可畏,入洞须秉烛以行。清末书法家邑中狂士季厚镕(子陶)于洞中题“秉烛游”,并于附近构屋数楹及建牌坊一座,书日:“古今三庙”。于室供奉春秋吴国高士季札,汉孝子黄香,元大画家黄公望及季氏先祖神位。一说祀巫咸、姜尚、虞仲三人。又在洞中书楹联“仙老此洞,痴大于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16 20:35
目录
概述
简介
道教意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