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鑫(1918年1月5日—2014年1月10日),男,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党员。著名医学教育家、胸心外科专家,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上海医科大学顾问,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协第二、三届副主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
人物生平
1918年1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后留任校教员。1948年起在上海中山医院开展十余项国内首创心胸外科手术,是我国心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开创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建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后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并担任名誉所长。
1978年至198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1984年至1988年任上海医科大学顾问。
2014年1月10日14时30分,石美鑫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6岁。
科研成果
石美鑫教授曾主编《实用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图解》、《血管外科手术图谱》、《乡村医师手册》。曾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辞海》、《大辞海》、《胸部外科学》副主编。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著80余篇。其中有《血浆内皮素水平在心内直视手术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断肋骨和腋下中断肋骨剖胸新方法及1980例报道》等。数十年来为全国各地培训胸心外科专业医师300多名,1961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前后共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1名。
主要贡献
石美鑫教授长期从事胸心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从50年代起就与中山医院胸外科、麻醉科医师密切合作,开创了国内十多项首例手术,在国内曾创造多个“第一”:1948年1月的肺转移肿瘤切除术;1953年的全脓胸全肺一期切除术、肺切除后胸膜成形术、异位右锁骨下动脉结扎切断术、法乐氏四联症体肺分流术、胸骨后,空肠代食管术;还有,1954年的国内外首例动脉导管缝合切断术;1957年他成功进行了国内首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施行一期根治手术,同年,在学习兰锡纯教授经左胸切口施行闭式二尖瓣交界扩张分离术的基础上,他倡导用右胸切口经房间沟二尖瓣交界分离手术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1958年4月低温麻醉心内直视房间隔缺损缝合术取得成功。尤其是石美鑫率先在国内开展低温下心脏直视手术、深低温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人工心脏瓣膜研制等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等研究工作获得重大进展,同年4月,他为一例印尼华侨回国求医的心房间隔缺损病人施行缺损缝闭术获得成功,这年他还与麻醉科配合,进行底温麻醉心脏内直视手术动物实验研究工作,取得满意结果。1959年他在低温麻醉并应用人工心脏施行主动脉弓全弓切除同种异体主动脉弓移植术治疗二例梅毒性主动脉弓动脉瘤,取得满意疗效,同年9月21日至12月8日,石美鑫等在上海市六所医院为11例先天性心脏病人施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9例获得成功;1960年他施行首例体外循环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缝补术;1961年他牵头与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协作成功进行了实验犬低温下多次间歇阻断血循环对高极神经活动的影响研究;1962年他应用深低温体外循环施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和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内直视瓣膜整复术均获得成功; 1970年石教授与骨科协作,进行一例胸骨柄软骨瘤病人切除术,他采取新的手术方法,将冷冻保存的胸骨柄及两侧胸锁关节行同种异体移植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1977至1980年他应用硬脑膜、猪主动脉瓣和牛心包制成三种生物瓣膜,对108例病人施行单瓣膜或多瓣膜替换术,手术生存率达到 90.7%,取得很好疗效。
社会任职
历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上海医科大学顾问、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共全国十一大、十二大代表。
获奖情况
石美鑫教授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我国选送国际外科学会的首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