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良
明初将领
石良(1319—1394),号松颜,安徽宿松县九姑乡杜溪村人,南宋都统辖石兴宗之孙。自幼秉承祖教,家居习武,略读经史诸书,洞悉时势,“天资果勇,智略老成”。
明初将领
简历
在元末明初动乱之时,他率众组成一支队伍,制遏众寇,保境安民。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进行决战,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此时,石良作出了一生中非常正确的选择,他率援军携粮草加入了朱元璋的部队。此后,石良“通道于圻春,引兵于黄岗,直抵阳罗,夹攻湖广”,为朱元璋平定南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石良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之后,朱元璋极为高兴,据说曾许诺待平定天下之后封其为宰相。定都南京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兑现诺言,仅封石良为武德将军,而且滥杀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识时务”,毅然上表请求引退。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对石良说:你回家做个田园宰相吧。石宰相屋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比起那些最后被朱元璋一一诛杀灭族的功臣来说,尽享田园之乐的石良可谓幸运之极。他死后,朱元璋特赐了一块诰敕碑,记叙了石良一生的功绩。
地方名产创始人
石良还有一大贡献,正是他造就了宿松名产——马陵打瓜子。石良当年率众参加鄱阳湖水战时,正值酷暑季节,据说石良所带“打瓜”(即西瓜)深受将士欢迎,朱元璋之妻马氏娘娘品之亦赞不绝口。南京建都后,马氏亲口将打瓜命名马陵瓜,打瓜子定为贡品。此后,马陵打瓜子名扬天下。时至今日,还是我们馈赠外地亲友的宿松特产。
人物生平典故
宿松石姓三世祖,其祖父石兴宗是个很有个性的军人,曾因勇且贤为安抚张公辟为都总辖,因政见不合,辞官解甲归田隐居。受祖父影响,石良“幼习兵书,畅晓大义”。他生活在元未动荡年代,群雄纷起,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名良以保境安民为己任,以胞兄为骨干,招慕义勇,屯田养兵,筑墙设塞,保护一方平安,深得四乡民众拥戴。
1361年,朱元璋率兵攻克江洲,石良率宿松义勇赴九江归顺,朱元璋大喜,授统兵元帅,留镇宿松。第二年,朱元璋被陈友琼围困鄱阳湖,一时弹尽粮绝,派人俞通海来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随即连夜开挖一条三十米的新沟由龙湖直通前江,派船运粮,率部卒三千把粮草运送到明军手中,朱元璋得救解鄱阳之围,重赏石良,许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
1363年,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石良率兵伏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其部败退武昌。不久,石良率部直捣湖广,全歼陈残部。后在策立安庆、舒城诸役中均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在权谋时代,明太祖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亲下诰命,赦封石良为武德将军,充任指挥,镇守亳州。1376年,又封武节将军,屯军中都重镇洪塘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直属中军都督府统辖,足见朱元璋对他倚重。洪武十九年(1385年),国家太平,朝廷大罢功臣,石良告退,太祖忆起当年许封相位的诰言,这位还算讲诚信的皇帝忽然良心发现,深感内疚,乃多给赏银,嘱石良返故里后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安度晚年。
石良回乡后,做了两件大事,其一大兴土木,营造了一进九重的宰相府,石宰相屋因此得名。其二,在宿松县城当年最繁华处建石氏祠堂,谓之“钦圣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足见其威风。成立“六顺堂”,始修“石氏族谱”。石良为石氏祠堂撰写了两幅楹联,其一:
俎豆甲兵千世业 江湖廊庙一般心
这是石氏宗祠的大门对联,抒发了作者一生的功业与情怀。自古“功高莫过救驾”。石良为朱元璋解鄱阳之围运送粮草,九死一生,助太祖打下朱明天下,不居功,不要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格胸襟让我们想起古代仁人志士,对其肃然起敬。其二:
祖德千年崇礼乐 家风百世擅箕裘
作者在这里告诫他的后辈要知书达里,学文习武,遵纪守法,美德家风代代相传。
1393年4月29日,石良病逝于家中,享年74岁,葬于杜潍虎形地,墓前丰碑高耸,刻有两道圣旨,斑斑敕文,记下他开创的保境安民,忠君卫国的不朽功勋。有人在他的墓上刻下一副对联:百战功垂洪武业 千秋勋在相公碑。这是对这位“田园宰相”的最好总结。
经历
石良,(1319年——1394年)本县九姑乡新安杜溪人。宿松石姓三世祖,其祖父石兴宗是个很有个性的军人,曾因勇且贤为安抚张公辟为都总辖,因政见不合,辞官解甲归田隐居。受祖父影响,石良“幼习兵书,畅晓大义”。他生活在元未动荡年代,群雄纷起,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名良以保境安民为己任,以胞兄为骨干,招慕义勇,屯田养兵,筑墙设塞,保护一方平安,深得四乡民众拥戴。
1361年,朱元璋率兵攻克江洲,石良率宿松义勇赴九江归顺,朱元璋大喜,授统兵元帅,留镇宿松。第二年,朱元璋被陈友琼围困鄱阳湖,一时弹尽粮绝,派人俞通海来向石良求援,传出“谁送粮,封宰相”的口谕。石良随即连夜开挖一条三十米的新沟由龙湖直通前江,派船运粮,率部卒三千把粮草运送到明军手中,朱元璋得救解鄱阳之围,重赏石良,许待江山定下之后再晋升相位。
1363年,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石良率兵伏击,陈友谅中流矢而死,其部败退武昌。不久,石良率部直捣湖广,全歼陈残部。后在策立安庆、舒城诸役中均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在权谋时代,明太祖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洪武二年(1639年)太祖亲下诰命,赦封石良为武德将军,充任指挥,镇守亳州。1376年,又封武节将军,屯军中都重镇洪塘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直属中军都督府统辖,足见朱元璋对他倚重。洪武十九年(1385年),国家太平,朝廷大罢功臣,石良告退,太祖忆起当年许封相位的诰言,这位还算讲诚信的皇帝忽然良心发现,深感内疚,乃多给赏银,嘱石良返故里后营造相府,做个“田园宰相”,安度晚年。
石良回乡后,做了两件大事,其一大兴土木,营造了一进九重的宰相府,石宰相屋因此得名。其二,在宿松县城当年最繁华处建石氏祠堂,谓之“钦圣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足见其威风。成立“六顺堂”,始修“石氏族谱”。石良为石氏祠堂撰写了两幅楹联,其一:
俎豆甲兵千世业 江湖廊庙一般心
这是石氏宗祠的大门对联,抒发了作者一生的功业与情怀。自古“功高莫过救驾”。石良为朱元璋解鄱阳之围运送粮草,九死一生,助太祖打下朱明天下,不居功,不要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格胸襟让我们想起古代仁人志士,对其肃然起敬。其二:
祖德千年崇礼乐 家风百世擅箕裘
作者在这里告诫他的后辈要知书达里,学文习武,遵纪守法,美德家风代代相传。
1393年4月29日,石良病逝于家中,享年74岁,葬于杜潍虎形地,墓前丰碑高耸,刻有两道圣旨,斑斑敕文,记下他开创的保境安民,忠君卫国的不朽功勋。有人在他的墓上刻下一副对联:百战功垂洪武业 千秋勋在相公碑。这是对这位“田园宰相”的最好总结。
对地方的贡献
石良为宿松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清道光宿松县志《人物·武功》载:“石良,号松颜,天性果毅,谋略成雄。元末盗起,剽掠无虚,曰集乡民筑城设寨,捍御之。十年之间,资畏其威,不敢犯境,民赖以安。后于九江归附明太祖朱元璋,挂统兵元帅印,继擢武德将军、英武卫、正千户、武节将军。隐后御封“田园宰相”。又于明洪武二年二月封石良敕:“…………天资果勇,智略老成。盖自宿松仗义之初,能遏众寇,使一方无警,民庶咸安”。
元末红巾军为乱,天下兵起。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辛卯十一月,红巾军首屠宿松,城馁。时淮西宣慰付使(分治安庆)余阙为御红巾军乱,明令各地乡民筑城设寨,设立乡民义军,团练联防,以捍御之。乡民纷纷响应,一时松地寨堡更是遍布。仅时乡义统领陈汉就掌管四十八寨,石良掌管三十余处,更有吴士杰所筑白崖寨,其规模被誉为“南国长城”。
为解松城守城之忧,宣慰付使余阙恳请石良招募训练乡民义军,担负松城守城之责。石良受命,召集乡义团勇、委教官在西南郭外乌轮庙前设演武厅集训演练,石良并宣慰付使余阙也常亲自参加义军团练。
石良守城之始,还连续两次在二郎河阻击黄梅冯茂山(今五祖山)入松的一支红巾军队伍,均遭到石良的成功阻击,尤第二次在宿松铜铃寨前铺直追击红巾军到黄梅县的停前驿,红巾军望风而逃。
河西山处于极其重要的军事和交通位置,与县治仅一河之隔,是治之屏障。鉴于此,石良认为守住了河西山各寨,就等于守住了县治。这样石良利用河西山的复杂地形和熟悉其地理环境之有利条件,毅然决定玩“空城计”,守好河西山、御寇于城外。军年事布局:县治仅留各处城防哨所,加强巡逻。兵力大多移至河西各寨,构筑加固防御工事,严阵以待。经战略策划,以车鼓寨为中心主寨,重兵把守,高竖石良帅旗。两侧以城西寨、大河西寨、小河西寨为双翼付寨、巡防守护,各付寨分竖宣慰付使余阙的元军帅旗。交战时,一寨鼓起,各寨相应。此布阵让对方掌握不到虚实,起迷惑对方和威震作用,寇不敢侵,民敕以安。(石氏四箴堂补辑)
参考资料
“布衣宰相”石良.安徽文化网.2008-05-14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6 11:19
目录
概述
明初将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