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菜
中药
石花菜,中药名。为石花菜科植物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细毛石花菜Gelidium crinale(Turn.)Lamx.、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 Okam.等的藻体。石花菜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沿海;黄海、渤海较多,东海较少;细毛石花菜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大石花菜分布于浙江、福建等沿海。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缓下,驱蛔之功效。用于肠炎腹泻,肾盂肾炎,瘿瘤,肿瘤,痔疮出血,慢性便秘,蛔虫症。
概述
入药部位:藻体。
性味:味甘、咸
归经:归肺、脾、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缓下,驱蛔。
主治:用于肠炎腹泻,肾盂肾炎,瘿瘤,肿瘤,痔疮出血,慢性便秘,蛔虫症。
配伍:
1、治肠炎,肛门周围肿痛:石花菜15g,白头翁、秦皮各9g。煎服。或石花菜煮成冻内服。
2、治肾盂肾炎:石花菜15-30g。水煎加糖适量,内服。或水煮成冻内服。
3、试治乳腺癌,子宫癌:石花菜、海带、海蒿子各15g。煎服。
(1-3方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不宜多食。
分类
1、石花菜
又名沙根子、大本。藻体红带紫色,软骨质,丛生,高10-20(-30)cm,主枝亚圆柱形、侧扁,羽状分枝4-5次,互生或对生,分枝稍弯曲,也有平直,无规律,各分枝末端急尖,宽约0.5-2mm。髓部为无色丝状细胞组成,皮层细胞产生许多根状丝,细胞内充满胶质。藻体成熟时在末枝上生有多数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精子囊和囊果均在末枝上生成,囊果两面突出,果孢子囊为棍棒状。藻体固着器假根状。生于低潮带的石沼中或水深6-10m的海底岩石上。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沿海;黄海、渤海较多,东海较少。藻体紫色,丛生,长8-15cm,软骨质。基部有固着器。主枝与分枝扁平,分枝4-5次,呈羽状,枝端有时可见略膨大的囊果。气微腥,味微咸。
2、细毛石花菜
又名岩衣,马毛,狗毛菜。藻体暗紫色,软骨质;丛生,高2-4(-6)cm,初生枝匍匐卧生,自上长出次生枝,直立,圆柱状,线形,不规则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有时在同一节上生出2-3个以上的小分枝,枝端尖锐。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生在枝端膨大处。固着器盘状。生于中潮带盖有沙的岩石上,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3、大石花菜
又名鸡毛菜、大本。藻体红带紫色,软骨质,大而粗壮,高10-20cm,也可达30cm,羽状分枝3-4次,互生或对生,分枝线形,两侧略扁,较长而略向左右弯曲伸展,其上密生羽状小枝。髓部丝状体稀疏,下皮层丝状体密集。四分孢子囊生于小枝或小羽枝上,形成略膨起的圆形囊群,囊果生于小枝顶端下方,单条或分枝,中间膨起。固着器假根状。生于低潮带石上或外海岛屿干潮线以下数米深的岩礁上。分布于浙江、福建等沿海。藻体长12-18cm。主枝与分枝密生1-2次复羽状小枝。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去除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理作用
对B型流感病毒与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抗病毒多糖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艾滋病。50-1000ug/ml时对病毒逆转录酶活性有很强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蛔,缓下,并可去上焦风热。”
附注
同属植物尚有中肋石花菜Gelidiumjaponicum(Harv.)Okam.分布于福建、台湾;匍匐石花菜Gelidiumpusillum(Stackh)Le Jol.分布于全国沿海;异形石花菜Gelidiumvagum Okam.分布于中国黄海沿岸。亦供药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8 13:23
目录
概述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