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村[Shímǎ Cūn] 历史地名。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道辖内。北临流溪河,南临新石路,西有广花二路,南有机场高速。村里依然保存着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村落,当地山岗有一块类似骏马的石块,民间传说石马乃是天马,故名。有桃花源、石马桃花公园、平和大押、洪圣古庙、抗日碉堡等景点和古迹。
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石马村植桃已有三多百年历史。40年代以前,以采果为主,这里出产的桃个头不大,皮色绿白,中缝线附近有胭脂红斑点,果味清甜爽脆,桃味浓郁,在港澳同胞中享有盛誉。
据记载,石马桃花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当地人介绍说,石马村原来有座小山冈,山冈上有一块石头,形状像一匹马,便以此作为村名。不过,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石马村的山冈被平整,石马也不见了。而关于这匹石马以及村里出产的甜桃,石马村里世代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天,王母娘娘庆祝寿诞,瑶池一片热闹,各路神仙均赶来庆贺拜寿。王母娘娘发现寿坛的玉花瓶没有插上鲜花,遂命仙姬火速到天边山采来奇花异草。为了能速去速回,王母娘娘特地允许仙姬骑上一匹矫健的天马出了天宫,在天边山采到了鲜花。仙姬在回程的时候,无意中拨开云雾看到了凡间的繁华景象,于是骑马下凡而来。王母娘娘听说仙姬下凡,大为恼火,命令雷公和电母捉拿仙女回宫。雷公和电母运用神力,击中天马,将仙姬捉回天庭。天马被击中之后,落到凡间变成了石马。民间百姓遂在此地聚居开村,将此地称作“石马村”。
石马村北靠流溪河,石马龙舟景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龙舟队走南闯北参加自由竞渡,曾经有“石马飞龙三下珠江”的美誉,每年都与同时流溪河上下游的由于北靠流溪河,石马龙舟景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龙舟队走南闯北参加自由竞渡,曾经有“石马飞龙三下珠江”的美誉,每年都与同是流溪河上下游的
蚌湖村、
鸦湖村等队伍共计十余条
龙舟参与龙舟联谊。
舞火龙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代表地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据说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舞动。现代以藤草、榕树叶等制成,一般龙头约50公斤。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中秋节(舞火龙)是广东省省级非遗,其来源一说与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有关,一说与清咸丰年间村民以舞火龙驱赶蝗虫有关。在白云区江高镇、均禾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每年中秋节都开展舞火龙活动。
舞火龙,俗称“烧龙”,是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活动,大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客家人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在“金龙”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锣鼓,燃放舞动“金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石马村地处广东省南部、广州市中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均禾街中心处,濒临流溪河,东连清湖村,西邻唐阁村,北靠
流溪河、
江村村,南接
平沙村是白云区中心村,距离白云机场和广州市中心均15公里。
40年代前后,由于石马地处流溪河畔,土地肥沃,宜于桃树生长,故桃花越种越艳丽,逐步成为广州迎春花市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石马
桃花含蕊多、色彩鲜、花期长,宜于瓶养。每近春节,买一株蓄势待发的桃花,把盎然的春意带回家,并借它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的祝愿,已成为广州市民的一种习俗。由于种桃花周期短,收益大,所以渐渐取代了石马甜桃的位置。种植桃花的大部分只有黎姓村民。随着近年大规模的厂房建设,耕地逐渐消失,发展下去,要看真正的石马桃花,就只能到
石马桃花公园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