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村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下辖村,位于
浔中镇北部,由相垵、垵坑、石鼓等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福建德化县浔中镇石鼓村耕地874亩,林地4017亩,果园面积207亩,有8个村民小组,共有359户1377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96万元,村财收入7.15万元,人均收入3530元。
地理环境
石鼓村地处城郊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550米,气候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19℃,年降雨量1750—1800毫米。石鼓村在清代与
石山村、
仙境村、
祖厝村等合为科荣社,隶属新化里,民国后属
浔中镇,其间曾与祖厝村、
仙境村、
石山村合为仙荣乡,成立
人民公社时为仙荣大队,姓氏大部分为
曾姓。
该村多年来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两大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目前,石鼓村是浔中镇食用菌种植、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境 内有石笋寨,是我省仅存的两个石笋寨之一(另一个在武夷山风景区),石笋寨内有向天狮、下水狮和25平方米左右的石室,寨的半山还有两个大石洞。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种植业、养殖业上,注重以科技为先导,无论在种植面积、养殖数量以及质量、产值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明显加强,经济发展较快,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现有完全小学1所,村级卫生所1个,交通发达,通信便捷。
人文环境
乌石鼓位于305线公路边,距城关3公里。四周皆是黄土山,唯独此处兀起一块大乌石,周径和高度均有4米余,巨石上有仙人脚印、马蹄脚印、金锁匙孔,大巨石北侧有一块约80厘米宽的石棋盘,周围长有有八株大古松,形态各异,非常壮观,昔时正是来往商旅休憩之所,亦是村民避暑、聚观之处。据传说,古时有一群仙人自带“家煮饭”四处闲游,到此歇脚,走仙棋、论仙法。走时将吃剩的“家煮饭”留下化为一块大巨石,石状似鼓,曰:“石鼓鼓石”,石鼓村也因此而得名。令人倍感奇怪的是,每逢有严重旱、涝来临,巨石会响声如雷,预报村民要做好防患准备。巨石顶还有似仙脚迹、马蹄迹等痕迹。大石鼓底下还建有一座“墨石宫”,恭奉抗元民族英雄苏十万,众尊称“苏公尊王”。该宫建于清乾隆初期,历经沧桑之草,捣毁无剩。直至1989年,经本村热心人士捐资重建,又于2008年再捐资修建。
石笋寨,位于石鼓村西侧,距村部约800米。寨之东西向有浐溪,日夜川流不息。全寨建于山巅,远望似笋状,故称“石笋寨”。寨的半山有两个大石洞。寨之南向还有一个25平方米左右的大石龛。清初期有志学士曾在此业儒成名,曾重登进士就是其中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闽南红二支队政委李剑光同志曾在此歇宿过。
2004年由本村企业家曾成志出资在寨顶建设寨亭,曰:“宏远亭”。寨之两侧铺设石阶路通往寨亭,石阶共六百二十多阶。登上寨亭可观望石鼓村、相垵村落、祖厝村全貌、仙境村落、贵德洋村落、西天山东南面等处的景色,风光秀丽,美不胜收。
“八音”是一种流传于浔中镇石鼓村安卿村落的民间音乐,据说是清朝时从广东茂名传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悉,广东八音是一种吹打乐组合,由八人组成,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要求选用。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负盛名。
浔中镇石鼓村的“安卿八音”有八种乐器,分别是月琴、双笙、三弦(共有两把但音色各不相同)、椰胡、扁鼓、笛子、板拍等,由八人各持一种乐器演奏,“安卿八音”与“茂名八音”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惊人地相似,属于同一戏曲流派。
据曾氏族谱及《德化县志》记载,浔中石鼓村曾氏先祖曾重登会试登进士榜,乾隆四十三年授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安卿八音”正是曾重登从茂名辞官返乡时把“八音”带回了德化。因“安卿八音”与德化其他民间音乐风格不同,特别是唱词用广东话唱,所以学起来特别难,只能一句句死记硬背下来,再根据工尺谱唱。因为难懂难学,所以也形成了“八音不出石鼓村”的说法,也正因为“八音”的特别,为德化乃至泉州戏曲界注入了异样的活力。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加上离城关较近的优势,石鼓村逐渐形成了以农家美食为主要特色的餐饮之道,借助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农家餐饮,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如今已小有规模,吸引城关乃至来德化旅游的游客到此处进行餐饮消费,并赢得“食客”们的一致好评,自然形成了美食一条街的特色餐饮品牌,为瓷都德化旅游餐饮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