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是
地质奇观。《探秘中国巨龙阵》专题片热播引起人们的关心。
临武石龙
湖南省临武县花塘乡石门村龙洞内,一条鳞甲分明、栩栩如生的“石龙”弯曲着深潜水底,令人称奇。
“龙洞烟云”是临武八景之一,地处临武县北面
花塘乡石门村,距离县城十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明朝著名旅行家
徐霞客到此。徐霞客游到临武龙洞的龙潭时,记载“水底白石龙一条,真异景也”。
据《临武县志》记载:“龙洞在县北二十里,石潭中,有石龙一丈余,鳞爪俱备,唯首潸入水中……”,可见临武石龙由来已久。
2015年07月14日,经专家测量,“石龙”长13米多,粗0.6米至0.8米。所在的“龙池”,面积近百平方米,高约5米,宽处6米,长约30米。地质学家说,从当地海洋变陆地的地质演变史来推测,“石龙”的形成大概有上亿年的时间。
邯郸石龙
新闻缘起
日前,随着《探秘中国巨龙阵》专题片的热播,困惑无数专家学者及游客20年的古石龙成因之谜揭开了神秘面纱。1988年2月,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村民在村西卧龙坡上取土时偶然发现古石龙。截至目前,该村已陆续开掘出一大九小共十条石龙,中间为大龙,左五右四,布成了有规则的“十龙阵型”。20年来,围绕这片石龙阵,无数专家、学者对其成因、产生时代等进行了各种推测,产生了“镇陵之物说”“海底文明说”“自然化石说”“天然形成说”等多种说法。
“经过详细考察和论证,专家们最后推测古石龙成因是天然形成的古河道钙化石。”邯郸县文化局局长邢运平高兴地说,这个结果作为在古石龙发现20周年之际献上的一份厚礼,对于发掘邯郸龙文化、扩大古石龙景区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出土过程
邯郸石龙是河北省邯郸市姜窑村村民取土时发现的,一条大的
龙加九条小的。邯郸市建有石龙博物馆,中央电视台科学频道拍摄过纪录片,专家考察认为:不是人工制作的,也不是
动物化石,而是古代河流沙子凝结的产物。至于古代河流何以凝结出如此像龙的十条龙体?专家认为是大自然偶然的产物。
在河北省邯郸县有一个壮观的石龙阵,石龙有十条之多。日前,随着“探秘中国巨龙阵”的热播,河北省邯郸县三陵乡的姜窑村又一次沸腾了。1988年2月的一天,大雾笼罩着河北省邯郸县三陵乡的姜窑村,几个村民像往常一样,到村砖厂边,刨挖着烧砖用的泥土。随着泥土一锹一锹的被挖走,他们看到了从没有见过的情景:在挖了两米深之后,泥土下出现了一节一节的圆形大石头。泥土越挖越多,很快,村民们发现,这个奇怪的圆形大石头,竟然有二三十米长。而且,每隔一小段距离,都有分节。从旁边的山上向下看,这些石头就像是卧在地上的庞然大物。起初,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随着不断开挖,人们才发现这些石头像一条龙。
当地文保所在得知了这个情况后,马上对现场进行了清理。在接下来的挖掘过程中,又相继在这条石龙的旁边发现了另外四条。但是,由于它们来历不明,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维持现状,尽力保护。之后,当地村民又先后进行了几次挖掘,而石龙的数目也从开始的一条变成了现在的十条。
千年古城中的石龙阵到底是什么样?如此巨大的石龙阵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偏偏会出现在这里?为了揭开它们的身世,记者决定到现场探访一番……
古石龙阵
2007年11月22日,记者来到了石龙所在的姜窑村。当年挖出石龙的砖厂,早已经变成一座展览馆。壮观的石龙阵有数百平方米,中间为大龙,左边为五条小龙,右边有四条,布成了有规则的“石龙阵”。
为首的大龙,高约2.5米,宽4.6米。在身体两侧,有巨大的龙爪。大龙与旁边小龙的间距大约在2.5至3米,而小龙之间则几乎没有空隙。
不过,记者注意到,这几条龙,特别是那条大龙的龙身,露在外面的部分只有30多米长。其余部分则绵延到了后面的山坡里,在山坡下的小洞中,隐约能看到泥土中的石龙骨节,正因为这样,这些石龙的长度一直无法用丈量的方式得到。曾经有地质专家专门用遥感器量过,大龙有394米长,小龙最小也有180多米长。
如果按照这个尺寸来计算,那么根据现在已知的资料,这个石龙绝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石制龙体。然而,在感叹它的壮观之余,记者却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如此巨大的石龙阵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偏偏会出现在这里呢?
种种推测
推测一:古石龙是人工修建的?
仔细观察龙身,记者看到:这些石龙都是由棕黄色的沙质岩石制成的,和附近的石头,在质地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每节龙骨上面都有沟槽,龙骨的长、宽、厚度大体上也是一致的。龙身下还有一个完整的底盘,横断面厚度有50厘米,宽约75厘米,看起来像龙腹。这些精细的造型和做工,似乎只有人为才能造就。据当地人介绍,这个龙里面是空的,刚挖出来的时候里面还有流水。在附近三四百公里也没有这样的石料,往北30米都是青石,往南也一样。
而且记者还注意到:在龙骨节之间,有一些浅色的连接物,很像长城城砖间的粘结材料。种种迹象似乎都在告诉着我们,这个曾经深埋于地下,堪称当今一绝的古石龙,很有可能是出自一些能工巧匠之手。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是成立的,古人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如此规模庞大的石龙阵呢?难道有什么特殊的意思吗?
记者在一番探访之后,种种现象都指明了古石龙的真正来历:那就是人工修建。而且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发现石龙的那个地方,过去还有个名字叫———卧龙坡。周边也有许多以龙命名的建筑。多少年来,也没人能说清楚这些名字的来历。自从发现了石龙阵,这些名字的由来似乎也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但是为什么前人偏偏把这么巨大的石龙阵修建在这里呢?就在调查到了一个没有头绪的时候,记者无意间发现:十条龙的龙头朝向很奇怪。翻看地图,记者意外地发现,就在石龙龙头朝向的东北方大概1.5公里之外,便是著名的
赵王陵遗址,古人修建石龙是否跟这座王陵有关呢?这其中是否存在着某种玄机呢?与此同时,记者又从一位上年纪的村民口中得知,古石龙所在的
三陵乡,名字里面的三陵,指的就是战国时期赵国三位国王,惠文王、孝诚王和道襄王的陵墓。
众所周知,龙在我国古代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作为一方诸侯的赵王,会不会在自己的陵墓旁,修建一座石龙阵来作为陪葬呢?这十条石龙是否如同西安兵马俑一样,是为赵王修建的“镇陵之物”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找到了国内著名
龙文化研究学者
王大有教授。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教授听完我们的问题,根本就不对石龙与王陵的关系做答,而是直接否认了这个石龙阵是人工建造的推测,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王大有教授讲,在任何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这样的一次工程。而且如果要是人工建造的,就不会只有一个龙爪,肯定是得对称的。
推测二:古石龙是大型动物的化石?
2002年6月29日,王教授前往邯郸考察过石龙。当时,姜窑村的石龙数量为5条,均只有龙身,有些还只是露出部分背部。当时专家们都很惊讶,这些石头外面是黄色,里面是灰色,很像骨髓,有人想到了大型动物的化石。
多年以来,对于
龙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说法。最近几年,通过历史学家的进一步考证,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龙”是
扬子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石龙的龙身,确实和扬子鳄有几分相似,也正是基于这种推断,有人提出,这些古石龙,会不会是扬子鳄或者其他大型动物的化石呢?王教授也否定了这种可能。
王大有教授认为肯定不是化石,因为骨头不会那么薄。
推测三:古石龙是天然形成的?
王教授认为邯郸古石龙是天然形成的。他考察了当地,发现卧龙岗地表有一层砂成岩,有海岸阶地的波痕。路边又有裸露的海蚀岩,石上还有水流冲刷的沟痕与风洞,可算是一种砂成岩结体。在山坡上还有一些蛋,当地人说是“
龙蛋”,但是王教授认为是海龟蛋。
根据这些证据,王教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姜窑村一带,曾经是大海海边,山岗的位置就是海岸阶地,而石龙就位于古海浅海的位置。他认为,石龙实际上是古海沙在自然脱水、固化、收缩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状。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海消失后,原来沉积在海底的泥沙,慢慢变干,并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形态。
王教授说,虽然中国的帝王把龙作为权力的象征,但是出现在邯郸的石龙无论从年代到形态都跟赵王陵没有丝毫关系,他的实地考察一方面否定了石龙为人工的推测,另一方面也在寻找着石龙从何而来,又因何而来?
他认为石龙是海底泥砂沉积形成的,这种分析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邯郸是否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呢?这些石龙形成的年代又是什么时候呢?怎么会一下子出现了十条之多,并且如此有规律地排列着呢?为了最终搞清楚答案,记者找到了
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的李庆辰教授。
石龙是古河道沙被钙质胶结形成的?
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庆辰教授最终为记者揭开了谜底。
李庆辰告诉记者:“我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察看,我认为这些石龙是天然的,是古河道沙被钙质胶结形成的。形成时间为晚更新世时期,也就是距今1万至12万年之间。”李庆辰表示,他今年八月份去现场勘察时并没有发现任何海相的动物、植物、矿物。另外,从地质学上可知,从第四纪,即248万年以来,邯郸附近并没有关于海相方面的记录。而石龙形成时间仅十万年左右,所以不可能是海底沙沉积而成的。
至于卧龙岗上发现的波痕地形,李庆辰表示,它既可能出现在海边,也可能出现在湖边、河边,甚至是沙漠里。只要当地有流体比如风或水,分散性颗粒比如沙子,就有可能出现这种阶地地形。
李庆辰教授告诉记者,8月22日他来到古石龙处,通过他对周边环境及同位土层的对比观察发现,石龙形成的那段时期,当地处于比较干燥的环境。而古河道沙在自然界中会逐渐脱水、固化、收缩。由于古河道沙体中间都是沙子,而两边还掺有一些泥土,而泥土的收缩率要高于沙子的收缩率,所以,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变成中间隆起,而两边变凹的圆柱状骨头形状。石龙体上的沙体颗粒均匀,所以当它们固化收缩而断裂时,受力均匀,石龙的骨节就会呈等距离断开。
至于龙爪子之类的旁物,李庆辰解释,这些其实是古河道原本的小叉支,里面也留有沙子,沙子同古道河沙一起变化,就形成了类似龙爪的外形。另外,之所以会出现十条石龙,是因为河道总是在不断改道,平行移动,河流移走后剩下的河道堆满沙子,于是便最终形成了数条相对平行的古石龙。
至于龙头部分,李庆辰认为,这些龙头都是后来人为制作的。但是,同时他也表示并不赞同这种做法,“古河道沙成形并不少见,但是像这样均匀断裂成如同巨型脊柱形状却极为罕见。如果能原样保留,供大家欣赏,其价值意义远比如今安上人造龙头要高。”李庆辰言语之中流露出了惋惜之情。
李教授曾去过邯郸,对古石龙的形成,进行了仔细的考察。他肯定了石龙是自然沉积而成的推测,却对于是海沙沉积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李庆辰教授认为,从第四纪即248万年以来,邯郸附近并没有关于海相方面的记录。而石龙形成时间仅10万年左右,所以不可能是海底沙沉积而成的。而且在当地考察也没有发现海相的证据。
李教授说,卧龙岗上发现的波痕地形,它既可能出现在海边,也可能出现在湖边、河边,甚至是沙漠里。只要当地有流体,比如风或水,就有可能出现这种阶地地形。
经过李教授的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约十万年前,石龙出现的地区是古河道,后来河道慢慢干涸,古河道中的沙子逐渐脱水、固化、收缩。而且,河道两边还掺有一些泥土,泥土的收缩率又高于沙子。因此,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变成中间隆起,而两边变凹的圆柱状骨头形状。石龙体上的沙体颗粒均匀,当它们固化收缩并断裂时,受力均匀,石龙的骨节就呈等距离断开了。
谜底二:石龙形成于3.5万年前
李庆辰教授通过对当地地表土质、土层结构以及石头的质地进行分析,认定这些石龙形成的时间,是晚更新世时期,也就是距今1万至12万年之间。准确的时间大概是3.5万年前。这是根据沉积速率算出来。
李教授说,他在当地测量过,覆盖在古石龙上的粘土层约为十米。而华北平原的沉积速率约为每年0.4毫米,因此形成这个土层需要2.5万年,再加上一些被侵蚀掉的土面,这些都表明:石龙形成于3.5万年前。
谜底三:十条石龙是河道平行移动所致
至于龙爪之类的旁物,李庆辰教授解释说,这些其实是古河道原本的小汊支,里面也留有沙子,沙子同古道河沙一起变化,就形成了类似龙爪的外形。另外,之所以会出现十条石龙,是因为河道总是在不断改道,平行移动,河流移走后剩下的河道堆满沙子,于是便最终形成了数条相对平行的石龙。而我们在大石龙身上看到的粘合物,实际上是后来的一些沙子在凝固之前渗进了裂缝中才形成的。
邯郸古石龙的成因之谜终于揭开了,不过,李教授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确定这个石龙阵的准确年代,还要用测量古地磁以及碳14同位素等方法来进行测算。这些结果也将告诉我们,为什么同样的状况在其他地质想象类似的地方没有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古石龙?
龙头来源
龙头究竟是怎么来的?据古石龙景区王岩岭科长介绍,由于这些石龙均遭到一定破坏,挖掘时龙头都残缺不全。如今所看到的龙头都是几年前修复起来的。
平昌石龙
2012-06-25日,“砰、砰、砰”,几声巨响之后,爆破工人惊呆了,炸开的石头里面,竟然出现两条碗口粗的“龙”。这是日前发生在
平昌县邱家镇一个石料场里的一幕。
“邱家镇炸出两条石龙了!”这条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碗口那么粗,有头有鳞甲。”村民们说得活灵活现。
记者昨日在
平昌县邱家镇寨山村老龙石(小地名)的一个石料场里看到,所谓的两条“龙”已被炸成了很多节,其中一条“龙”则面目全非,基本报废。另一条“龙”在村民拼接下,基本恢复了原来的样子。“龙”身弯曲,直径约20厘米,长约3米。“龙”头扁扁的,部分仍然镶嵌石头里。“龙”身与石头的接触面十分光滑,而且两者颜色不同,“龙”是褐色的,石头是整块的,白色。具有多年采石经验的工人刘明玉据此判断,两者材质不一样,石“龙”应该是天然长成的,“龙”在被爆破之前与石山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并非一体。另一条完全被炸碎的“龙”,直径约50厘米,可惜已无法拼接还原。一同被炸出的还有两个足球大小的“龙眼”,被两位村民抱回了家。
这个怪物究竟是什么?村民们议论纷纷,大家从外形上分析,一致认为像一条巨蟒。记者注意到,石“龙”的横截面并无骨骼等结构。后经平昌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初步鉴定,石“龙”并非化石,目前已向上级专家汇报,等待进一步调查。
四川浮雕石龙
:2016年3月1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彭山区文管所了解到,经四川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石龙保护工程于14日当天全面动工,石龙将进行全面清淤,被掩埋的龙头和龙身将现世,3个月内石龙将有出头之日。
彭山文管所所长吴天文介绍,2002年12月,江口石龙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龙是全国少见的、保存完整的高浮雕摩崖造像。它完美的造形、精湛的雕刻,是古代工匠的的智慧结晶,为我们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形象,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张献忠千船沉银的传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这首一直在
眉山市
彭山区江口镇流传数百年的童谣,也成为无数人追求张献忠财宝的“寻银诀”。去年底,国内10余名权威专家齐聚彭山,并宣布:彭山“
江口沉银遗址”经考证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流传数百年的童谣,终被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