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椰子(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棕榈科桄榔属的乔木。茎单生,宿存黑色粗糙的叶鞘纤维和针刺叶基;叶羽状,大型竖立,羽片呈排列状,指向不同方向;小叶线状剑形,先端咬切状;叶面深绿色,背面银白色;圆锥花序火而下垂,花紫铜色;果熟时黄色;花期5-6月;果期6-10月。砂糖椰子因开花时割开花序所流出的液汁能蒸发成砂糖,故名。
植物学史
砂糖椰子因开花时割开花序所流出的液汁能蒸发成砂糖,故名。
形态特征
乔木状,茎较粗壮,高5米至10余米,直径15-30厘米,有疏离的环状叶痕。叶
簇生于茎顶,长5-6米或更长,羽状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0-150厘米,宽2.5-6.5厘米或更宽,基部两侧常有不均等的耳垂,顶端呈不整齐的啮蚀状齿或2裂,上面绿色,背面苍白色;叶鞘具黑色强壮的网状纤维和针刺状纤维。
花序腋生,从上部往下部抽生几个花序,当最下部的花序的果实成熟时,植株即死亡;花序长90-150厘米,花序梗粗壮,下弯,分枝多,长达1.5米,佛焰苞多个,螺旋状排列于花序梗上;雄花大,长1.5-2厘米,
花萼、花瓣各3片,雄蕊多达100枚以上;雌花花萼及花瓣各3片,花后膨大。果实近球形,直径4-5厘米,具三棱,顶端凹陷,灰褐色(未熟果实干后呈黑色)。种子3颗,黑色,卵状三棱形, 悬
胚乳均匀,胚背生。花期6月,果实约在开花后2-3年时间成熟。
近种区别
砂糖椰子的形态与中国华南分布的
桄榔(Arenga westerhoutii Griff)有些相似,常被混为一种。两者主要看叶。南椰的叶羽状全裂,宽而平展,有羽片60-70对,排列均匀分布在叶轴同一水平面,非常整齐。而砂糖椰子植株叶的羽片排列不均匀,且不在
叶轴的同一平面上,显得杂乱无章。另外,桄榔果实椭圆形,而砂糖椰子果实略呈扁圆形。桄榔茎髓部也能产生淀粉,称桄榔粉,《广东新语》称“南椰面”,供食用和药用,但未听说有人割取桄榔的花序采汁液制糖。
产地生境
原产印度、中南半岛和东南亚。中国福建、广东、海南等省有栽培。喜温暖、湿润和背风向的环境,不耐寒。幼苗期需较高温度,越冬气温不宜低于10℃。成株稍耐寒,但气温低于5℃时也易受害。
生长习性
砂糖椰子为有限生长。植株栽培12 年左右停止抽叶,而从最顶上的叶腋抽生花序开花结果,顺次由上至下抽生花序。结实的花序多在顶上,当叶最旺盛且数量最多之时,逐年开花直至近地面,至上部叶大部分枯黄。果实经4年始达成熟。当最下部花序的果实成熟时,植株即死亡,这种现象叫“一次性开花结果”现象。这个“一次性”不是在一年内完成的,整个树木的寿命可以长达40年。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果实成熟后随采随播,播后覆土厚约为种子直径的1.5倍,温度保持在27℃左右,经过4个月左右开始发芽,有少量种子会延续至2年后发芽。
发芽不整齐,要耐心管理,经常保持播种基质的湿润,促进发芽。苗期要求半荫蔽环境。
栽培技术
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种植。
移栽:移栽宜在春季进行。
施肥:早春至夏末为其生长旺盛期,每半个月追肥1次,以稀薄复合肥水溶液为主,促进生长发育。待苗长2年后,可配施腐熟的
有机肥,生长季节每1-2月施1次肥。
在热带气候下,种植4年即可开花;而在南亚热带气候下,成熟期会延长。
主要价值
观赏
砂糖椰子植株高大,叶型巨大并竖直生长,相当壮观优美,适合于机场、道路绿化作为行道树,也可作为公园绿地或庭园孤植,作为遮荫树;幼龄树可盆栽或桶植作观赏装饰。
食用
砂糖椰子花序汁液可制糖、酿酒;花序割伤后有汁液流出,收集晒干后即成砂糖,故名砂糖椰子。树干髓心富含淀粉,可提取制作西米供食用;果含糖量高,猴子非常爱吃,饥荒时期,人们亦把它的果实煮熟来充饥。幼嫩种子的胚乳可用糖煮成蜜饯;幼嫩的茎尖可作蔬菜食用。
经济
叶鞘纤维强韧耐湿耐腐,可制绳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