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是教育旅游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学旅行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
词语释义
研学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重在开阔学生视野,并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可见,“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要避免“游”而不学、“学”而不研,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游中“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发展情况
每逢暑假,研学游都会迎来旺季。随着“
双减”政策落地,学生也有更多时间参与到各类研学活动中,研学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2019年研学旅行人数为480万人次,2022年更是突破600万人次。
截至2023年6月,中国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的相关企业。
我国正在推进幼儿园去小学化,幼儿园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是去小学化的重要探索之一。要把研学旅行作为幼儿园重要的课程、活动内容进行规划、设计,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作用。
政策发展历程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5年8月4日,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发布《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井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2016年12月19日,
国家旅游局发布《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指出,研学旅行的承办方应为依法注册的旅行社,宜具有AA及以上等级。连续三年内无重大质量投诉、不良诚信记录、经济纠纷及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还应设立研学旅行的部门或专职人员,宜有承接100人以上中小学生旅游团队的经验。
2017年11月20日,教育部发布《第一批“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示名单》,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2024年11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旨在促进旅行社经营研学旅游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社会评价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如今,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孩子在广阔天地中,“游”只是一种形式,“学”才是最终目的。走偏的研学游,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研学游别只剩一个“游”字。(新华网 评)
研学游应是“教育+”,而非“旅游+”。中小学生到名胜古迹、山川湖海、田园农场、科研基地等地研学游,一边快乐玩耍,一边学习知识,可以开启心智、培养爱好、播种理想、陶冶情操,但是要注意别本末倒置。(自贡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