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反应堆,供科学研究用的
反应堆。又称实验性反应堆。它是一种基于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由该装置产生的不同能量和通量的中子可供各类科学实验利用,以此区别于以生产核燃料为目的的生产堆和以发电或提供动力为目的的动力堆。
1938年O.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发现铀核在吸收一个中子后,可分裂成两个新核,新核的电荷和质量大约为铀核的一半,并具有相当高的动能;与此同时,还放出2~3个中子(如1个235U核裂变时,平均放出2.44个中子;Pu核裂变时,平均放出2.89个中子)。
以235U为例,其裂变反应为:235U+n魼A+B+2~3n+γ上述裂变过程中,先由235U核俘获中子,形成受激复合核[236U]*,该复合核的寿命很短,约10-14~10-15秒,几乎立刻分裂成两块大的碎片A和B,这种初级裂变产物具有中等质量数。裂变碎片的质量数与其裂变产额之间的相关性见图1。
此外,裂变过程中还放出2~3个中子及γ射线辐射。一个铀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数的裂片的质量亏损约为0.215原子质量单位,根据狭义相对论导出的质能关系E=mc2,可计算出上述质量亏损相应于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的能量,该能量的分配情况见表:铀核裂变质量亏损放能分配瞬发放出裂变碎片的动能165MeV瞬发γ辐射8MeV裂变中子的动能5MeV缓发放出裂变碎片衰变时放出的β粒子7MeV裂变碎片衰变时放出的γ射线6MeV裂变碎片衰变时放出的中微子10MeV合计201MeV235U的裂变碎片约有200多种,质量数大致从70~170。质量数在95和140附近的裂变产额最高,这表明铀核裂变是一种非对称性裂变(图1)。
尽管堆型繁多,但堆的基本结构大体相同。主要由核燃料元件构成的堆芯、慢化剂、冷却剂、控制棒、反射层、屏蔽层、操作系统以及实验孔道等所组成。图2a、b表示中国第一座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的基本结构。
研究性反应堆在科学实验中具有重要价值,广泛应用于材料辐照试验、核燃料元件辐照实验、医用和工业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中子活化分析、中子衍射和中子散射实验、中子照相、辐射化学与物理研究等领域,在工业、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