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镇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辖镇
硇洲镇,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地处麻章区东部,硇洲镇是一个海岛镇,东南面对浩瀚的南海,西南与大特区海南省隔琼州海峡相望,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纵深是太平洋,行政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硇洲镇户籍人口为51472人。
历史沿革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末帝赵昺为逃避元兵追赶登基硇洲,曾升硇洲镇为翔龙县。
元朝初期,复归吴川县管理。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强租广州湾,硇洲岛沦为法国殖民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侵占广州湾,曾一度为日本所占据。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中国收回广州湾改名为湛江市,硇洲镇归湛江市管辖。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2日,设东硇特区。
1949年11月19日,湛江市解放,硇洲岛由湛江市军管会管辖。
1950年5月,设立硇洲区人民政府。
1952年2月,划归雷东县。
1958年7月,撤销雷东县,划归湛江市郊区。
1958年10月9日,设立硇洲公社。
1968年7月3日,改为硇洲革命委员会。
1973年2月8日,恢复硇洲公社。
1983年3月2日,设硇洲区公所。
1987年5月2日,改制为湛江市麻章区硇洲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硇洲镇辖红卫、淡水、津前3个居民委员会,潭北、孟岗、北港、南港、宋皇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硇洲镇辖3个社区、5个行政村:淡水社区津前社区红卫社区宋皇村孟岗村谭北村北港村南港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硇洲镇地处麻章区东部,硇洲镇是一个海岛镇,东南面对浩瀚的南海,西南与大特区海南省隔琼州海峡相望,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纵深是太平洋,行政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硇洲镇地形平坦,地势由中部向四周缓慢降低,属滨海滩涂地貌,受海水冲蚀和堆积作用而成的滨海冲积台地,地面海拔标高20~25米。
气候
硇洲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岛内苍松绿椰,气候温和,历年最高气温36.8℃,历年最低气温4.5℃,全年平均气温为22.7℃~23.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17.7~2106小时,光热条件丰富。岛上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9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1900毫米,最小年降雨量为640毫米。6~9月是台风盛行期,每年都有几次台风袭击,最大风力12级,风速30米/秒。
自然资源
硇洲镇有耕地面积3.23万亩,水面0.6万亩。
人口
2011年末,硇洲镇常住人口5.32万人。
截至2019年末,硇洲镇户籍人口为5147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硇洲镇财政总收入946万元。
2019年,硇洲镇有工业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个。
农业
2011年,硇洲镇农业特色明显的是香蕉种植和海水捕捞、养殖业。渔业总产值6.68亿元,农业种植业总产值2.21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硇洲镇有中学(含职业高中)1所,小学11所,中心幼儿园1所、双语幼儿园1所和村(社区)幼儿园6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硇洲镇编辑出版了《硇洲岛革命斗争史》《走进生态硇洲、体验海岛风情——硇洲岛旅游》等丛书。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硇洲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个,其中卫生院1所、卫生站13个。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硇洲镇形成了带宽宽、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宽带接入覆盖全镇。
交通运输
2011年末,硇洲镇水路距东海岛东南码头4.63千米,距湛江市区38.89千米,有渡口运输码头1座,渔业多功能码头3座,硇洲至东南车渡航线、快艇客运航线、硇洲至湛江快艇客运航线。岛内建有环岛公路43千米、省道中线公路10千米和村公路58千米,全镇村村通公路。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硇洲古称硭洲,宋末皇帝赵昺在岛上登基,升格为翔龙县后,“以石击匈赐为硇”(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始改硇洲。镇政府名由驻地硇洲岛而名。
文物古迹
硇洲镇文物古迹有宋皇城遗址、祥龙书院、马鞍山仙人梯、宋皇井、宋皇亭、宋皇村、赤马村以及窦振彪墓和“宫保坊”等。近现代革命史迹三处,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渔业工会旧址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琼崖特委交通站旧址,还有津前天后宫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3团于1950年渡琼作战指挥部旧址。
宋二王的遗迹,主要集中在宋皇村周围。宋皇村位于硇洲镇东3.5千米,属宋皇村委会。宋皇村是南宋末代王朝南逃的驻地,当年曾在这里大建行宫和营房。据地方志所载,相随到岛上的朝臣、官兵、船民、宫女、太监达十万之众,遂“伐木建行宫,处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具,造军屋三千余间”,故名“宋皇村”,也叫“宋皇城”。
宋皇井,传说宋二王刚到岛上,淡水奇缺,人心恐慌,有一马用前足扒地,冒出水来,味甘清淳,解决用水之困。井水终年不枯不竭,700多年一直为乡民所用。村民纪念宋皇,立碑把井称为“宋皇井”。供小皇帝赵昺读书的翔龙书院,早已荒废,唯有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书的“翔龙书院”石匾安在。宋皇村西南向有块石碑,碑高1.5米,高1米,厚0.1米,呈灰黑色,石碑长期受风雨侵蚀,碑文模糊几不可辨,俗称“宋皇碑”,即宋端宗的墓碑。是否属实,无从考究,但民间一直称为“宋皇碑”,反映了人们对宋皇的怀念。
位于津前村海岸的津前天后宫是离码头最近的一个景点,这是硇洲岛的一座古宫庙,始建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于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天后宫坐东北向西南,临南海,为砖木结构,有三进,进深6.7米,祀奉天后像,内有明代遗存下来的“海不扬波”匾额和铁钟、宝鼎等各种珍贵文物。
地方特产
硇洲镇地方特产有硇洲鲍鱼、大红蟹、青龙虾等。
风景名胜
硇洲岛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边缘多弯曲,有较大的三湾(亮港湾、那洞湾、存亮湾),岛东海岸有受海浪冲蚀的崖壁,形成一个长约2千米,高10~20米的石林带。有那晏海石滩,硇洲灯塔。
硇洲灯塔位于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拍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
硇洲灯塔历时二年零二个月竣工,硇洲灯塔高23米,底宽5米,顶宽4米,整个塔由麻石砌成。说“砌”,其实是不用泥浆而是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吻合。塔身下方为正方形方墩,上方为圆锥体。塔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片镜,组成一个直径2米的圆而略扁的整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座架由马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海里。
著名人物
窦振彪(1785~1850年),字升堂, 吴川硇洲人(解放后划归湛江市郊区,《金门志》误写为”花县人” ),十七岁到洲都司府当差,由于能弓善射、熟习水性,得到上司器重,编入水师当兵,不久擢为都司府管带。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擢水师提标中军守备;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海口协中军都司,清道光二年(1822年),升广海寨游击,清道光九年(1826年)署琼州镇总兵;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两广总督李鸿宾推荐,升任福建金门镇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升广东水师提督,同年调福建任水师提督。1850年,卒于任内,享年65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