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臼沟秧歌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小剧种,据初步考证,该剧种的文学、音乐结构源于明代,它是人们在放牧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相互传唱的民间小调,兼有中原的细腻和塞北的粗犷的演唱风格。
老艺人们讲,该
秧歌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在明末清初出现了表演简单情节的小戏,以后又有化装成各种历史人物的大型秧歌队。民间的秧歌是歌舞戏三者的结合。“歌”大多数是民间情调的直接运用,情绪欢快,节奏性强;“舞”除扭秧歌外,还常常有耍龙灯、舞狮、跑旱船等;“戏”大多是二人或三人的歌舞小戏,有时也有情节较复杂、人物较多的大戏。 碓臼沟秧歌教育了碓臼沟村一代代的人,村里人回忆说,村里有秧歌戏班的日子,村里就红火。农闲时,秧歌房一开门,人们就到那里看排戏,进不了房子的就站在外边听。年年春节期间,秧歌班白天扭着秧歌舞到各家各户拜年“接和气”;晚上在戏台上唱秧歌大戏,全村男女老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看戏。村里啥时候有秧歌戏班,村里就一片和气,没有小偷小摸的,连耍钱的也没有。
在碓臼沟村不论是老一辈还是新一辈,碓臼沟秧歌戏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演员们演唱不要一分报酬。挣下的钱都买了戏装、道具和乐器。上世纪60年代,老艺人刘善率领的秧歌戏班,在方圆百十里唱红了。戏唱红了,戏班子却很穷。他们想买一件莽袍,钱不够,演员们凑钱也没凑够;没办法,他们每人到自家地里刨了一筐马铃薯,背着到邻村卖了,凑钱买回了莽袍。1995年村里又成立秧歌戏班,演员们自带干粮到邻村演唱。为了碓臼沟秧歌,碓臼沟村人做出了自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