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状幼体
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附着于物体上,变态发育为螅状体
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附着于物体上,变态发育为螅状体。螅状体发育成横裂体,进行横裂生殖,产生碟状体。碟状幼体发育十余天后,成为幼水母体。
释义
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附着于物体上,变态发育为螅状体。螅状体发育成横裂体,进行横裂生殖,产生碟状体。例如海蜇,初生碟状体半透明,无色,通常具有8对感觉缘瓣和8个感觉棒。感觉缘瓣末端呈爪状,通常4-6分叉,感觉裂缝较深,但通常不超过腕长的一半。4条主辐管和4条间辐管相间呈辐射状排列,辐管末端呈叉形,两角向感觉缘瓣延伸。胃略呈8角形,腔中每间辐部位均有1条胃丝。口方形,具柄,位于伞中央。碟状幼体发育十余天后,成为幼水母体。
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
白色霞水母的横裂首先是感觉触手的基部膨大,进而感觉触手膨大处发育出一个小的缘叶雏形。然后分节开始,在托部出现一环浅凹沟并逐渐加深。大约1.5~2d后,触手开始缩短并进而吸收。同时,含平衡石的感觉棍(rhopalium)出现,缘瓣延伸,托部凹沟加深,口柄进一步发育。一个初生碟状体在螅状体的顶部形成,具收缩能力并开始悸动,但仍附在横裂体上。这种运动变得越来越强而频繁,最后碟状体离开螅状体释放到水中。相隔一段时间后,螅状体可继续形成裂节重复上述过程,释放下一个碟状体。新释放的碟状幼体呈半透明,无色,缘瓣末端之间的直径约3mm。绝大多数具8个缘叶(marginal lobe),8个感觉器(sensory organ)和8对末端钝圆形的缘瓣(lappet),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感觉棍数目随缘叶数目变化。感觉裂缝(rhopalar cleft)“U”字形,大的裂缝深度长于缘叶的二分之一。口柄大,为方型,具有4片口唇,胃部近于圆形,每象限生有胃丝(gastric cirrum)一条。辐射肌(radial swimming muscle)明显地从胃部伸至缘瓣,上伞部中央生有许多密集的刺细胞丛。
海月水母碟状幼体
海月水母(Aureliasp.)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海月水母属,为世界性种类水母,广泛分布于40°S~70°N的沿岸水域。作为常见水母之一,海月水母在世界很多地区,特别是西北欧,黑海,日本及部分北美地区已被广泛研究。500年前,海月水母并没有如此广泛分布,也极少出现爆发现象,但海月水母已经分布到世界各地,包括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并从20世纪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异常的高频度爆发现象。2005年世界新闻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Dawson及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了16种新变种海月水母,并将这些新变种定义为入侵物种。而入侵物种具有排斥当地物种的潜力,会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海月水母在我国也出现频繁爆发现象,尤其是在烟台浴场和大连浴场。由于海月水母捕食鱼卵及仔鱼,破坏渔网,其爆发区内不仅渔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而且渔业资源也相应锐减,可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温度、盐度对生长的影响
研究者在试验条件下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法初步研究了温度、盐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黄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影响显著,温度10~25℃时,温度越高,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生长速度越快。25℃为碟状幼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2~31,在此范围内,不同盐度对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25为碟状幼体生长的最适盐度。而温度与盐度的交互作用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饥饿、水温对游泳能力的影响
海月水母碟研究者将刚刚释放的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分别置于9℃,12℃和15℃下,每个温度下放置20只,并使其保持饥饿。每隔10d测量1次碟状幼体的拍动速度。结果发现碟状幼体的最大平均拍动速度为49.3次·min-1。在长达50d的饥饿时间内,饥饿持续时间对碟状幼体拍动速度的影响极显著(P0.05)。在饥饿10~20d后,碟状幼体的拍动速度显著加快,然而当饥饿时间进一步延长时,拍动速度也随之下降。因此得出如下结论:状幼体的最大游泳速度为8.9cm·min-1。碟状幼体主要食物为藤壶Barnacle幼体、轮虫Rotifers及水螅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等游泳速度缓慢的浮游动物。碟状幼体的拍动速度在饥饿30d后开始显著下降,因此严重饥饿的碟状幼体可能更容易被天敌捕食,从而造成自然水域中碟状幼体更高的死亡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44
目录
概述
释义
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