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碑在山西
新绛县城内
龙兴寺。寺始建于唐朝,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
碑文书法厅古,行笔精绝,以
大篆著名。
简介
碧落碑 在山西
新绛县城内龙兴寺。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
小篆珍品
被槌断的碧落碑体陈列在大殿后的前后碑亭、碑廊内的近十通古代碑刻,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其中最富价值的,是以
小篆而称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碧落碑》。 《碧落碑》,全称《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位于山西
绛州(今
新绛县)龙兴寺(古称碧落观),对于碑名的由来,有说是取于
碑文中的“栖真碧落”一词,有的说是因为碑在碧落观中。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系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祖
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
李训、
李谊、
李撰、
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
作者
篆书由谁书写的很难确定,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不管怎样,它是唐代篆书书法中的一件精美而又风格独特的作品。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狭长,有的笔画、部首仍然保留了
大篆字体的象形特征,让人想到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的事物,显得古朴而有意趣。结体大多上紧下松,左右对称、平稳,整篇碑文在布局上整齐严格,又具有丰茂古雅的特征。
碑文
这些字有的源于殷商甲骨,有的源于周朝钟鼎,有的则出自
秦刻石鼓文及《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该碑还有一个非常独特之处,即使用了三十多个
假借字,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辨识的难度。在碧落碑中,多次出现的同一个字,极少有相同写法,且字字有源有据。而它用小篆笔法书写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这在
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个创造。而也因于它在书法艺术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名播宇内,显于古今,为世人所珍爱。 《广川书跋》说:“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又言:“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已自
深稳。”以致“前人论书率叹其
妙绝”(《金石录》)。如果没有相当的古文和书法功底,实在难以辨识和通读全文。因此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说,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
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
史书记载
或许正是由于碑文是这样的奇古、精绝,后世便为碧落碑蒙上不少神的色彩。一些史志杂书中也记载不少轶闻传说。据《洛中记闻》和《金石录》载,碧落碑文写成,即将刊石之际,恰巧有两位道士前来请求刻之,二人拿到碑文后,便关门封户,闭目静坐,一连三日,昼夜不出,房内半点声音也没有。众人觉得好是奇怪,就一起去开门观望。不料房中竟然空空如也,两个道士早已无影无踪,只见一对仙鹤双飞起舞(明心按:一说为双鸽。),尔后便翩然离去。而碑文竟似鬼斧神工,
宛然在目。因事出之奇,文成之妙,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书家名流仰慕而来。
据说,自诩为李斯之后的李阳冰见了此碑后,爱慕备至,居然徘徊数日不忍离去。左右琢磨,反复研习。谁知到底也没有学成个样子,惹得他十分恼火,自恨不如,竟愤然以
槌击之,羞愧而去。碑上有一块残缺,相传就是李阳冰的槌痕。后人不仅把这个有趣的故事钤镌刻在碑侧,还依照原样重刊了一石,与唐碧落碑并列一处,称之为新碑。
北宋泽州名儒刘羲叟有名当世,爱重其碑,恨未通识,会欧阳公奏为编修唐书官,乃携楮本之局因景文宋公子京,始能尽通。
当然,这些记载和传闻不免有此过誉,但碧落碑的书法之娴熟,功力之精深,确实是高妙而非凡的。不然,它无论如何也不会为历代金石学家所青睐,也不会为当代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们所向慕,更不可能被国家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绛州府志》曾这要评价它说:“碧落篆文,乃
古篆之集大成者。”对此,我们虽然不敢轻苟同,但至少可以说,它是我国篆字书法研究的一件珍品。
在该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文物中,还有雕塑精美的宋代软玉浮雕《十八学士登瀛州》,1937年贺龙将军率师北上途经新绛时,亲为一位农民儿子结婚所书的“碧岸雨收莺语柳,蓝田日暖玉生香”的对联,等等,都是很珍贵的。 龙兴寺内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人向往。
碑文考记
其一
唐《碧落碑》考记
绛州龙兴宫有篆书《碧落碑》,高八尺一寸,广四尺三寸,文二十一行,行三十二字。碑前刻碧落天尊像,后刻篆文。
李璿(璇)之以为陈惟玉书,李汉以为黄公撰书,莫知孰是。《洛中纪异》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来请刻之。闭户三日,不闻
人声,怪而破户,有二白鸽飞去,而篆刻宛然。”此类怪论自不可信,一笑置之可耳。
李肇、李汉并谓,李阳冰见此碑,徘徊数日不去;又说阳冰自恨不如,以
槌击之,今缺处是也。余以为此种
无稽之谈俱不可取,李阳冰自谓其篆书乃李斯以后第一人,何况《碧落碑》的书法去阳冰远甚,阳冰焉能为之动容。
《五兑志》谓:”绛、泽二州,皆有韩王元嘉子
黄公为妣妃荐福作文立石,文虽不同,皆名《碧落碑》。在
绛州者,刻于天尊石像之背。在泽州这刻于佛龛之西。”据此,则《碧落碑》有二石焉。余所见只绛州本,泽州本未遇也。
又《广州书跋》载:“绛州《碧落碑》篆刻天尊背,州将不欲以槌击石像,乃摹刻别石,因封其旧石像。今世所得,皆摹刻本也。”
《碧落碑》之篆文,既有籀文,又有小篆。
周伯琦疑其杂出诸体,诚确论也。
余曾见明初拓本《碧落碑》装裱成册,凡残损处均以白粉描补,图成完璧,乃所见此碑之最旧拓者。
其二
【唐龙兴宫碧落碑〈咸享元年〉】
右《碧落碑》,在
绛州龙兴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世传为《碧落碑》。据李璿之以为陈惟玉书,李汉以为黄公撰书,莫知孰是?《洛中纪异》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来,请刻之。闭户三日,不闻人声。人怪而破户,有二白鸽飞去,而篆刻宛然”。此说尤怪,世多不信也。碑文言“有唐五十三祀,龙集
敦牂”,乃高宗总章三年,岁在庚午也。又云“
哀子李训、谊、撰、谌为妣妃造石像”。按《唐书》,韩王元嘉有子训、谊、撰,而无谌,又有幼子讷。
元嘉以则天垂拱四年见杀,在总章三年。后十八年,有子讷不足怪,而不应无谌。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