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黄沙
199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碧血黄沙》是西班牙作家伊巴涅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小说中的主人公加拉尔陀是一个手艺高妙的鞋匠的儿子,自父亲去世之后,这个有着“小鞋匠”外号的儿童,为了摆脱贫困,毅然选择了做一个斗牛士的生活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一个著名的斗牛士,赢得了金钱和名誉。可他不幸的是被贵妇人所引诱,后来又被她抛弃,最后在斗牛场上被斗牛挑死、血染黄沙。
内容简介
加拉尔陀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为了摆脱贫穷而走上了做一名斗牛士的道路。经过最初的拼搏,加拉尔陀因为勇敢、善战很快名声大振,随之而来的是金钱、荣誉、地位、名声及爱情。曾经,在目睹了一个伙伴的惨死之后,加拉尔陀也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但是几经考虑又痛下决心。因为,每当走上斗牛场,他就完全变了样子,骄傲的情绪、征服的欲望能使他忘记恐惧。因为斗牛,加拉尔陀还受到了一位贵妇堂娜索尔的青睐。但是,好景不长,加拉尔陀的斗牛士生涯走向低谷。不仅如此,连情人堂娜索尔也离开了他。面对妻子卡尔曼绝望的眼泪,情人无情的背叛,斗牛的失败,加拉尔陀病倒了。康复后,加拉尔陀毅然决然再次走上了斗牛场。这个“全世界最勇敢的人”——连性命也不顾的斗牛士,拿生命的冒险换来了金钱和名誉。一次在经过了异常激烈的搏斗和战斗之后,加拉尔陀杀死了公牛,但却被公牛的牛角挑开了肚子,也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创作背景
伊巴涅斯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第二个时期作者扩大了眼界,跳出地域小说范围,着眼于写整个西班牙,如描写工人运动、怒斥耶稣会丑行的《闯入者》(1904),以反对教权主义为主题的《大教堂》(1903),宣扬无政府主义的《酒窖》(1905),反映斗牛士生涯的《碧血黄沙》(1908)等均为第二时期的上乘之作。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作为故事背景的是“在爵位和财富有那么大权威的国土”,“人人都难过日子”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的大门都向穷人们关上了”,一个穷人要想赚到比一个普通工人多一些的工资,就得斗牛,这就使得斗牛永远不缺乏牺牲品。
在这样的社会里,掌握权力的是“笨得像一头牛的”摩拉依玛侯爵,堂娜索尔的舅舅,他饲养雄牛,支持着使多多少少斗牛士丧命的斗牛,但是却假仁假义地为一条雄牛流血而流下眼泪。他和他的外甥女儿正是导致加拉尔陀斗死在斗牛场上的罪魁祸首。
这另一个人物就是强盗小羽毛。他“懂得念书和写字”,认识到整个世界可以分为“被剪羊毛的和剪羊毛的”两类人,他认为“一个穷人所需要的就是公道,原来是他的东西就应该给他,如果不给,他就自己拿”。于是他就成为“让整队整队军队追捕着的人”,但是他神出鬼没地独往独来,和加拉尔陀同样“跟死开玩笑活下来”了。因为他受到全体农民爱戴,他们把他当作“饥饿的人们的复仇者”。他体现了当时西班牙人民的愤怒和抗议,但是事实上没有能改变这个社会,就无声无息地被消灭了。
作者意识到革命就快来了,并且粗略地勾出了一个“革命者”的轮廓。但是他笔下的革命者堂贝贝只是个无政府主义者。而这正是当时西班牙的现实。
《碧血黄沙》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在饥饿中走向了斗牛事业,在金钱和性欲诱惑下走上了不归路,在维护名誉和自尊的纠缠中走向死亡的。但是,伊巴涅斯并没有像法国自然主义作家一样,将那种生理支配一切的观点发展到极致,而是尽量全面地将社会的面貌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领略到更加全面和客观的社会状况及历史风貌。
这部描写西班牙斗牛士生涯的小说带有深刻的政治含义,表现了西班牙人民内心的愤怒和初步觉醒。小说中详尽地描述了生动紧张、扣人心弦的斗牛场面,也诉说了斗牛的历史渊源、社会基础、政治作用和对民众的心理影响等。作者从抨击的角度视这项娱乐活动为一种时代的错误。作品写的虽然是一个热情奔放而又引人入胜的恋爱和斗牛的故事,却通过塑造一批性格各异、形态逼真的人物,揭示了19世纪末西班牙社会的真实面目,是一部融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的佳作。主人公胡安生活在“爵位和财富有那么大权威的国土里”,处于“人人都难过日子的时候”,他选择了斗牛士的生活道路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的大门都向穷人们关上了”,穷人要想挣到更多钱只有斗牛,因此斗牛行业永远不乏像胡安这样的牺牲品。
艺术特色
伊巴涅斯在叙述中的高超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描写斗牛士与牛斗争的最精彩的画面,而且还运用了类似于交响乐中的“多声部”效果,对斗牛士的妻子——卡尔曼、对手——雄牛、主人公加拉尔陀本人和他的朋友进行了多方位生动细致的描写。
例如结尾处,加拉尔陀在贵妇和一万四千名观众的注视下,怀揣着让贵妇对他重燃爱火的幻想,毅然向公牛扑去。正在此时,他那可怜的妻子正在斗牛场的后台,因为不敢亲眼去看斗牛的场面而在教堂里为丈夫祈祷。作者伊巴涅斯将斗牛场上的厮杀与斗牛场下的惨状交相出现。卡尔曼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无法集中精神祈祷,走出教堂看到的却是洒满牲畜鲜血的地面,听到的是惨烈与悲哀的呻吟和哀号声。在卡尔曼的眼中,每一滴鲜血都可能是她丈夫流的,每一声呻吟都仿佛是加拉尔陀发出的。
这时,作者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带上了斗牛场内。可怜的雄牛,正在被斗牛士们用各种方式激怒着。那一条条生命,从来就是残忍的人们消遣的对象。它越是被折磨越是发怒,观众席上的人们就越是兴奋。作者的描写极具讽刺色彩,因为站在斗牛场中浴血奋战的不仅仅是一头头被激怒的雄牛,还有充满梦想的斗牛士,他们为了能赢得观众的喝彩声,一次又一次地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因为,斗牛场上的胜利换来的会是荣誉、金钱甚至是爱情。
加拉尔陀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生死关头,想到的不是那个在教堂里为他祈祷的妻子,而是那位贵妇堂娜索尔。他心中屡屡回忆着堂娜索尔在观看自己斗牛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一方面,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将斗牛场上受伤的牲畜血淋淋的伤口、卡尔曼在圣母堂里祈祷时的心情、斗牛场上人与兽此起彼伏的声音作为描写对象,给读者留下了充分联想的空间。另一方面,将场上血腥的厮杀、主人公孤注一掷的心理、自言自语式的自我安慰加以渲染,使读者在阅读时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仿佛亲临斗牛现场,亲眼目睹了那些血腥而又残忍的场面。场上激烈的厮杀与场下虔诚的祈祷、观众的呼喊声与斗牛士的怒吼、浓浓的鲜血与温存的泪水、被斗牛士杀死的公牛和被公牛杀死的加拉尔陀、仇恨与愤怒,使小说达到了高潮。
结尾处,作者着重描写了加拉尔陀朋友短枪手的心理活动,他的脑海中先是浮现了死去的公牛被拖出斗牛场的情形;可悲的是,他的朋友加拉尔陀,曾经红极一时的勇敢斗牛士也像那只牲畜一样,被残忍地抬出了场外。这段工整的对比描写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对斗牛这种残忍运动的愤怒。不仅死去的公牛是无辜的,被公牛戳死的斗牛士更是可怜,在愤怒的声讨中,作者流露出了深深的同情。
作品影响
这部小说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近代西班牙文学中成为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同样也在世界文学领域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这部作品在20世纪40年代即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是世界范围内的经典影片之一。
作者简介
维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西班牙近代作家和政治家,西班牙民主共和运动领导人。
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94—1902)的作品有《茅屋》、《五月花》、《芦苇和泥淖》和《巴伦西亚故事》。在这些作品里,作者描写了巴伦西亚省边远地区的渔夫、农民、小城市居民的生活和风情。在第二个创作时期(1903——1909),伊巴涅斯跳出了乡土小说的范围,写了许多社会小说:《大教堂》(1903)、《不速之客》(1904)《游民》(1905)、《碧血黄沙》(1908)《死者的嘱咐》(1909)等等。在这些作品里,伊巴涅斯站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尖锐地提出了社会问题,揭露了大资本家的权势,宣教师、神父的假仁假义,传统成见的压力,真实地描写了西班牙劳动人民的痛苦境遇。一九一○年以后是他的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作品有《女人的敌人》、《启示录的四骑士》和《我们的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17:0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