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磷酸酶较多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中。在碱性条件下,碱性磷酸酶经镁离子激活后能将磷酸酯水解为磷酸钠和甘油,磷酸钠再与氯化钙、硝酸钴、硫化铵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棕色的硫化钴定位于胞质内。
原理
人血液和造血细胞的碱性磷酸酶pH值为9.4,主要见于中性粒细胞系的成熟阶段或晚幼粒细胞。在不同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中均有明显的改变,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
目前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有改良Gomori法及偶氮偶联法 (Kaplow)。
改良Gomori法原理为: 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水解试剂中的甘油磷酸钠释放出无机磷酸盐,与钙离子作用生成磷酸钙,再与钴离子作用生成磷酸钴,最后与硫化铵生成黑色硫化钴颗粒,沉淀于细胞浆中。
偶氮偶联法原理为:细胞中碱性磷酸酶在pH 9.5~9.8的缓冲液中,催化α-磷酸萘酚偶联成不溶性有色偶氮染料沉淀于细胞浆中。
结果解读
ALP活性仅见于成熟或接近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计数100个中性粒细胞中阳性细胞数,称阳性率。还可按阳性细胞中的颗粒密度分为1~5级,指数各为1~5。计算100个中性粒细胞,将每个细胞的指数相加,其总和称阳性指数或积分,作为判断酶活性的半定量的指标。由于方法及条件的不同,正常差别很大,故每次检查时应作正常对照。本法的正常值阳性率为60~99%,阳性指数169~367,平均为274。
临床意义
临床上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对以下疾病有鉴别意义:类白血病反应显著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无继发感染) 显著减低;急性细菌感染伴白细胞增多时,积分显著升高,病毒性感染时多正常;真红细胞增多症积分升高,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者则正常,而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则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白血病往往积分升高,但该病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较少,较难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