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n cycle 自然界中的有机和无机含碳化合物在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下,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过程。它保证了
二氧化碳资源的重复利用,使植物生产能不断进行,并且清除了环境中的
有机质废物,保持
碳素在自然界中的平衡。
碳经过地表沉积物、地表岩层和地壳进行的循环。它受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造山作用和造陆作用的推动,是一个极缓慢的地质变化过程,由岩石风化和
火山爆发(产生二氧化碳)与地壳外循环连接。
碳通过大气、水域和陆地
生物圈进行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有机含碳化合物以较高的速度进行合成及分解。一小部分有机含碳化合物经海洋沉积,进入地壳内循环。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合成
碳水化合物,构成
植物细胞结构及贮藏物质,土壤、淡水中的
光合细菌及藻类也能固定二氧化碳,但其量甚微。这些植物和藻类像一个巨大的碳泵、把浓度很低的二氧化碳集中起来(空气中碳的重量百分比为0.03,而生物物质碳的重量平均百分比为24.9),特别是四碳植物能在
二氧化碳含量为百万分之几的环境中进行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固定速度随植被及地区而异,
热带雨林生长迅速,每年每平方米可固定碳1~3.5千克,冻土沙漠则仅固定10克碳左右。地球陆地全年总固碳量约630亿吨。其中一部分作为动物的食物,变成动物的组成成分。一部分进入微生物体内。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有机质构成陆地总生物量。
植物的枯枝败叶、动物的排泄物及动、植物残体都是环境中的有机废物,不断进入土壤并被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真菌和异养细菌是上述有机质的主要分解者。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分为可溶性及不溶性两大类。可溶性有机质包括简单的糖类、有机酸和氨基酸等,其分子量不大,可被大多数微生物直接吸收、代谢。不溶性有机质数量较大,主要为蛋白质、核酸、油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几丁质等。这些物质分别靠土壤中具有相应酶活性的微生物群进行分解。例如,纤维素诱导纤维素分解菌合成纤维酶,分泌至细胞外,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然后进一步分解成单糖,单糖像其他可溶性物质一样,可进入微生物的细胞代谢。难分解的
芳香族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转化形成腐殖质,构成土壤有机质主体。腐殖质仍可被微生物分解,不过相当缓慢。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一部分碳构成微生物细胞结构,被暂时固定;一部分碳通过呼吸作用变成
二氧化碳释放。待微生物死亡后,有机质又遭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海洋几乎是一个封闭系统,碳可以自给自足。海洋中有机质的主要生产者是海水表层的浮游生物,它们吸收溶解在水中的
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海洋浮游植物的生产能力随区域和季节而异,
矿质营养丰富的区域,每年二氧化碳固定量可达0.5~1千克/米2,营养贫乏的区域二氧化碳的固定量仅达上述量的10%或更少。全部海洋中每年固定的碳约450亿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为浮游动物的食物,它们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供动物呼吸,动、植物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又供植物合成。海洋中大部分生物群为微小生物,它们生命时间短,死亡后或自溶或被分解,未被分解的则下沉至深海,以
有机质沉积物的形式,进入地壳内循环。
人类活动影响碳素循环的平衡,尤其是燃料矿石的燃烧使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1860年以前,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含量在 0.03%以下,现在已增至0.03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全球范围的气温升高,也带来其他一系列的后果,已引起各国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