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磁山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武安市磁山镇磁山村东。始建于1994年。新馆于2011年10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磁山文化博物馆、磁山文化研学馆和磁山文化公园,是国家级粟文化科普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邯郸市精神文明单位和研学教育示范单位。
磁山文化博物馆位于
武安市磁山镇磁山遗址东侧,始建于1994年,占地总面积1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由主体展馆、研学馆、文化公园组成,是保护、研究、展示、宣传
磁山文化的专题博物馆。磁山文化博物馆设有回望远古——中国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基本陈列和磁山粟源——中国粟文化科普常设展览。磁山文化研学馆依托场景互动项目,让青少年体验史前人类生产活动,感悟磁山先民的勤劳智慧。该馆现有藏品总数为975(件/套),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示磁山先民的生活奥秘、创新成就,为农耕文明起源提供了有力实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中的积极贡献。
磁山文化博物馆是国家级粟文化科普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邯郸市精神文明单位和邯郸市科普教育先进示范基地。 磁山遗址,位于磁山村东1公里处南洺河北岸的滨河台地上,北距武安城区16公里,总面积14万平方米。
磁山文化博物馆主体建筑的一、二层为基本陈展,三层为中国粟文化科普展厅。基本陈展分为“惊世发现”“文明之光”“时代新篇”三部分。展厅对于300件(套)馆藏文物,采用图片、实物、模型、音像等多种展示技术手段,力争科学、准确、全面地阐释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的生活奥秘、创新成就和文明进程,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振奋民族精神。
一楼展厅有四根神鸟图腾柱,这是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鸟头形支脚的化身。大厅中心正前方是中华文明源浮雕墙,墙高13米,宽9.7米,它真实地反映了磁山先民农耕、饲养、采集、制陶、狩猎、收获、祭祀等场面,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
一、二层的展厅,集中陈列以陶盂和鸟头形支脚为代表的270余件文物,其中有百余件属国家级重点文物。在这里,通过7台投影仪把磁山先人原始半地穴茅屋,饲养鸡、猪、狗,加工谷物,哺育孩童,捕鱼狩猎,用陶盂烧火做饭等场景逼真地再现出来。
三层“粟”为核心,是“粟”流从源——磁山·粟黍文化展。展览以粟黍历史为线索,以人类和粟的关系为中心,全面揭示粟黍的发展进程和重要意义。展览内容分为“粟源”、“粟类”、“粟作”、“粟食”、“粟魂”、“粟乡”等六大部分。
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以来经多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粮食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还发现大量走兽、飞禽、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核桃等动植物标本。经测定其年代最早达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农业、饲养业和地下储粮技术的发明,尤其农作物黍、粟和家鸡遗骸的发现,堪称远古时期的震世绝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