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基底
地球物理勘探名词
在研究地壳结构或进行矿产勘探中,经常需要对地层做分层分析研究,通常以“时代”为单元,称下部地层为上部地层的基底。如果下部地层为变质岩或火成岩,其磁化率远远大于上部沉积岩地层,就称下部地层为磁性基底。
释义
在研究地壳结构或进行矿产勘探中,经常需要对地层做分层分析研究,通常以“时代”为单元,称下部地层为上部地层的基底。如果下部地层为变质岩或火成岩,其磁化率远远大于上部沉积岩地层,就称下部地层为磁性基底。
磁性基底深度计算方法
磁性体深度计算实质上是根据磁异常形态反演计算出引起磁异常的磁性体顶面埋深的一种定量解释方法。磁性体深度计算方法较多,从方式上可简单分为人工计算和计算机自动反演两种。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和反演解释的多解性,使得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对各类异常进行分别处理,就可以有效地弥补方法中的不足。此次在我国陆域范围内开展深度计算,主要在剖面上使用了切线法和V.外奎尔法进行计算,同时还使用了ΔT水平微商法、四点法、三度体经验公式和欧拉反褶积计算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磁性基底深度时,由于各构造区地质条件复杂,引起的磁异常多种多样,既有基底产生的宽缓区域异常、又有沉积构造和岩浆岩产生的局部异常、还有地表建筑物等引起的干扰异常,这些异常往往相互叠加干扰,要准确计算出磁性基底异常的深度值难度较大,必须结合其他资料和解释人员的实践经验。例如,在区域异常特征明显的前提下,消除干扰后就可以用来计算磁性体的深度;又如,在火山岩出露区往往引起杂乱变化的磁异常,这类异常强度比较大,它对区域性磁异常干扰严重,消除较难,这时主要依据火山岩磁异常形态、规模选择不同的滤波参数进行低通滤波处理,之后再利用该磁异常进行磁性体深度计算;再如,在横跨两个构造单元的边界,磁异常往往一翼陡一翼缓,这时陡翼一侧的磁异常往往是基底隆起(或侵入岩)的反映,而缓翼一侧的磁异常往往是基底坳陷的反映,这类异常一般分两支分别进行计算;另外,若磁异常一翼叠加干扰严重,另一翼相对较弱,则采用V.外奎尔法对形态较好的一翼进行计算。总之,中国陆域内磁异常形态多种多样,根据磁异常的不同形态,在磁性体深度计算中选取不同的干扰消除方法进行处理后,再利用有关方法进行磁性体深度计算。
中国陆域磁性基底起伏特征
从区域地质资料可知,我国既有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岩浆岩裸露区,又有古生界出露区,还有中新生界发育的盆地区,各构造区基底起伏变化特征是不同的,其总体特征为在盆地区和坳陷区磁性基底的埋藏较深(3~21km),在隆起区磁性基底埋藏较浅(0.5~2km)。
(1)准噶尔地区:基底总体结构呈北西向,起伏变化较大。在准噶尔盆地存在有前寒武纪强磁性刚性地块,其结晶程度高,稳定性好。在阿尔泰山和东、西准噶尔地区构成磁性基底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中酸性侵入岩已出露地表或埋深较浅,被0.5km等深度线圈出而构成基底隆起带。在准噶尔盆地基底埋深最大,大多为5~15km,三塘湖盆地基底埋深为3~7km,属于基底坳陷区。发育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的坳陷地区,基底埋深相对较浅,为2~5km。
(2)天山地区:基底总体结构呈北西向,起伏变化较大。在伊宁盆地和吐哈盆地存在有前寒武纪强磁性刚性地块,其结晶程度高,稳定性好。构成磁性基底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中酸性侵入岩已出露地表或埋深较浅,被0.5km等深度线圈出而构成基底隆起带。在吐哈盆地、伊宁盆地基底埋深最大,多为3~9km,属于基底坳陷区。沿天山南麓的黑英山、焉耆一带为基底坳陷地区,基底埋深相对较浅,为2~5km。
(3)北山—狼山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比较复杂,在西部的敦煌地区呈北东向条带,在北山地区呈近东西向条带,在额济纳旗—狼山地区呈北东向条带。该区基底起伏变化大,在狼山、巴音毛道、龙首山、北山等地区元古代变质岩系和花岗岩大面积出露,构成基底隆起,被0.5km等深线圈出。基底坳陷集中分布在敦煌盆地和银额盆地。敦煌盆地坳陷区的基底埋深多为2~5km,最深可达7km;银额盆地坳陷区的基底埋深为2~5km。另外,分布在北山、龙首山和狼山地区的一些坳陷,如星星峡、中口子—黑帐房、花海子和呼德呼都格坳陷,不但范围小,而且都属于较浅的坳陷,基底埋深为2~3km。
(4)大兴安岭—吉黑地区:元古界基底结构比较复杂,似有北东向与近南北向条带相互穿插的特点,并被北西向构造切穿。在磁性基底深度图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地区元古界变质岩系和中酸性岩体因大面积出露或浅埋,被0.5km等深线圈出。沿海拉尔盆地向北到漠河一带、松辽盆地、三江盆地、二连盆地为基底坳陷区,基底埋深大都为3~9km,主要被中新生界和古生界充填,并构成沉积盖层。
(5)塔里木地区:基底由前震旦纪变质岩构成,结构较复杂,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条带状,而南部是北东向的条块状,二者交切线在北纬40°一带,沿盆地边界圈出3km等深度线。基底埋深多数在7~18km,在北纬40°带以北一线最深,可达21km;西南部发育两个深坳陷,深度可达9~18km,在两坳陷之间有一个基底隆起,其上有7~9km厚的沉积盖层,这个基底隆起已被塔参1井证实,是由寒武纪花岗岩构成。
东海磁性基底特征
(1)东海磁性基底深度在4~12km之间变化,在各个地区磁性基底深度变化不一;
(2)在陆架盆地西侧的长江口区和浙闽沿海区磁性基底深度为5~11km,长江口区的磁性基底深度小,在5~8km之间变化,自北向南,磁性基底深度逐渐增加,极大值出现在长江口处;浙闽沿海区的磁性基底在6~11km之间变化,自北向南,磁性基底深度逐渐减小,此区极大值出现在北部;
(3)东海陆架盆地区磁性基底深度为4~11km,是整个东海研究区变化幅值最大的区域,自西向东,分别为凹陷区、凸起区和凹陷区,磁性基底深度由大变小,再增大,东海陆架盆地的凹陷区,磁性基底深度为8~10km左右,如西湖凹陷、长江凹陷等,在东海陆架盆地的凸起区,磁性基底深度为4~7km左右,如中部低凸起;
(4)东海陆坡地区磁性基底深度为5~11km,呈北东-北北东方向展布,从陆架盆地凹陷变为陆坡抬起区,磁性基底深度也由小增大;
(5)冲绳海槽盆地磁性基底深度为6~12km,磁性基底深度中部地区大,向两端逐渐减小,冲绳海槽的磁性基底极小值出现在海槽南部靠近台湾岛地区,同时,在海槽中部及北部地区也出现两个磁性基底极小值圈闭;
(6)琉球群岛区磁性基底深度为7~12km,琉球群岛南部地区磁性基底深度小,自南向北,磁性基底深度逐渐增大,至中部地区磁性基底深度达到极大12km,由中部向北部,再次减小,出现极小值7km;
(7)琉球海沟区磁性基底深度为7.5~11km左右,磁性基底深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琉球海沟西部地区磁性基底变化幅值小,极大值出现在东北部;
(8)台湾岛地区磁性基底深度为7~8km,整个台湾岛磁性基底深度变化幅值小,台湾岛自南向北,磁性基底深度逐渐增加,磁性基底深度极大值出现在台湾岛西南部地区,磁性基底深度中心连线方向为NE、NEE向;
(9)菲律宾海盆地区,磁性基底深度仅7.5~9km左右,磁性基底深度幅值变化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28 11:17
目录
概述
释义
磁性基底深度计算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