磡头村位于
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看,都算得上是极具特色的村庄。该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环水抱,村民沿溪谷两岸依山筑舍,就势造房,石阶奇多,甚至有的房屋从门口到床上也须拾级而上,所以村名俗称“磡头”。“磡头磡,上床三档磡”八字民谣,将磡头村跌宕起伏的地形地貌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
皖南山区众多的古村落中,绩溪的磡头村应该算得上最具特色的了。该村山环水抱,村中有文笔墩、狮子墩、塔岭墩、八卦亭墩、东山营墩,五墩散布;村边有寿山屏、阳和屏、平顶山屏,三屏鼎立;村外围有饭甑尖(海拔1349米)、黄茅尖(海拔1278米)、门前岩、山云尖、台炮尖、磨刀石尖,六山环峙,势若擎天。发源于荆(州)磡(头)岭的云川溪蜿蜒曲折奔腾而来,由南向北呈“S”形穿村而过。
磡头村云川溪两岸是长长的水街,溪两岸的两条街道,名为“水街”,用花岗岩条石铺成,是典型的徽州古道,沿街而上,即可看到六座山峰环峙着村落,民居沿溪谷两岸依山而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两边的街道有许多巷弄,深邃幽长,行走其间真是三步一道坎,五步一石阶,据说在有的居民家中,即便上床也得拾阶而至,俗语道:磡头磡,上床三档磡。将磡头村跌宕起伏的地形地貌描绘得淋漓尽致。想想“磡头”这一名字,倒也形象地概括了村落地理上的个性特征。
磡头村建村于明宣开二年(1369年),“新安许氏”如祖许儒(居歙县许村)第二十二世孙许泰来相中了这块“云山拱秀,川水潆洄”的“风水宝地”。便从离这里五里之地的云川大桥头杏梅园下(即“下许村”谐音“霞水村“)迁来,开基建祠,繁衍人口。磡头村山环水抱,景色精美绝伦,村中有文笔墩、狮子墩、塔岭墩、八卦墩、东山营墩,五墩散布;村边有寿山屏、阳和屏、平顶山屏三屏鼎立;村外围有饭甑尖(海拔1349米)、黄茅尖(海拔1278米)、门前岩(海拔1109米)、山云尖、台炮尖、磨刀石山,六山环持,势若擎天。发源于荆磡岭的云川溪(又称“涧洲”,俗称、“磡头河”)呈“S”形穿村而过,造就了这条于1859年初夏建成的“水街”。“水街”长约一公里,村头村尾落差约30米,用花岗岩条石铺成,街道随溪流落差而设台阶,10座桥(其中六座石拱桥)将村两岸融为一体,两岸相对应的28处取水的石磡,不仅方便了村人的取水和洗涤,也形成磡头村的一大特色。沿河而建的老村区约一公里长,500米宽,中间大两头小,形似金龟。沿川溪两岸依山筑舍,就势修房,石阶奇多,于是也就有了“磡头磡上床三档磡”之说,这也许就是磡头村的由来
村内古建筑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明、清和民初所建,鳞次栉比的民宅均粉墙黛瓦,古貌依旧。老村区长一公里多,宽约500米,两头小,中间大,形似金鱼。沿溪岸的两条街道名为水街,全部用花岗岩石条铺就。水街有14古巷、10古桥、10古祠、5古庙、5古碾(即旧时舂米的水碓)、4古坊、2古第、1古楼。沿水街的溪中还筑有28处取水石磡,进村但见道道跌水似浅瀑,满耳但闻流水声。
村中民宅多为内开“四水归明堂”(俗称天井)式的两层楼房,三间两过厢,结构合理实用。斗拱飞檐,窗棂隔扇均雕花,雕刻手法细腻,图案丰富多彩。厅堂摆设条桌、八仙桌,悬挂匾额、对联,鲜明地体现了古徽州的理学传统。古巷纵横交错,羊肠百折,曲径通幽。有的古巷从民宅楼底穿过,别具特色。三座石雕精美(多为高浮雕)的古牌坊矗立水街,令人景仰。
位于
许氏宗祠旁的听泉楼更是别致显眼。清咸丰年间(1859年)仲夏,县令王峻题赠的匾额至今依然挂在楼上。楼角悬有四串风铃,随不同风向而发出不同音响,可以听铃声而知天气变化。夜晚登楼,能听到楼底溪边泉水汩汩而出,有如击佩之声。
漫步磡头,小桥流水,一派古朴典雅的山村风貌。磡头古称涧洲,昔人曾将该村的优美风光归纳为“涧洲八景”:甑峰毓秀、逄石作壶、石室清虚、岩存仙迹、屏开锦帐、峦回天马、洲涌金鱼、玉泉鸣佩。真可谓一步一景,步移景换,成为画里乡村,令人陶醉。
站在村外高处眺望,只见层层叠叠的马头墙错落有致,线条流畅,空间舒展,整体和谐,显出建筑风格相当统一。该村已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被古建专家赞为“徽州古村落的明珠”,被日本友人誉为“中国古民居、古村落的主体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