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网络起源于美国著名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基于此理论的
社会性网络软件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 )2003年3月在美国出现,经过极短的时间便风靡
北美洲,被众多互联网
企业和投资家所看作未来两年内增长最快的业务,美国的TheFaceBook就获得来自
风险投资商的1300万元美金的风险投资。
术语简介
综述
互联网应用发展到现阶段,网络用户开始追求更加“实用”、“真实”的应用体验,渴望将
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结合。加之目睹于国外
SNS网站的成功促进,一批中文SNS网站也随之产生。最早的中文SNS出现在2004年下半年,截止,国内已有数十家中文SNS网站,如
联络家、
天际网等。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有着无处不在的渗透作用,其中对商务工作的影响尤其重要,同时拥有固定上网环境、有着明确上网目的、致力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人士也是上网一族中最为稳健可靠的部分。网络对商务的帮助和商务人士对网络的使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联合体。
社会性网络软件SNS属于显性的
社会性软件,即比较关注直接的社会朋友关系的建立,具有社群性质,朋友之间可进行人力资源分享,有直接的应用目的指向性,在建立
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完成或解决了具体的应用问题。以
联络家为例,它是一家面向华语世界专业人士的
SNS网站。在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后,人们可通过网站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人脉网络。与其它中文SNS网站相比,联络家有着一个根本区别,它的会员,来自于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在联络家,你结识到的是和你的真实工作和研究方向需求相一致的朋友,你将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拥有更有竞争力品质和价格的商品,联系到更多的销售渠道,抢先一步掌握商机等,这都是在其它的交友网站所不能实现的。
现状
最新数据显示,联络家已拥有逾30000个会员,并以2%的日增长率在稳步提高。联系家的会员中,以25-40岁的白领人士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居多,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灵活、先进、易接收新生事物的思维方式,对于网络的应用和依赖更为显著。为了适应这批专业人士的商务需求,
联络家提供了一个建立真实、诚信、可靠的沟通和评价体系:
* 接触特定使用者,必须通过两者共同的朋友引荐、传达。
* 使用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和某人建立关系或不再往来。
* 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件没有被第三者知晓的可能。
因而具有极高的操控性和
私密性,保证了
联络家网站中人际关系网络的高度优质性。
通过使用SNS,人们可以实现个人数据处理、个人
社会关系管理、可信的商业
信息共享,可以安全地对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达成更加有
价值的沟通和协作。人们的社会性
资本(Social Capital)可以累积,这样的体系未来可以服务于各种社会活动,并带来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行业分析说,SNS所建立的真实的网上人际社会,实际上已解决了电子商务工作中最重要的“信誉”问题,通过SNS在工作圈、商务合作圈中建立良好的信誉,实现的将是多方共赢。SNS将很快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将电子商务带来的渠道、价格、管理优势与SNS自身的人脉网络优势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就
SNS网站自身而言,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有专家预测,SNS网站有可能取代现有门户网站概念成为第二代门户网站。
----------------------------------
网络分析
根据
维基百科的解释,“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会网络(或称为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论
美国著名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国著名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 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曾经“六度分隔”理论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
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
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
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
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
动感地带”
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
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3],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研究意义
社会性网络起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
六度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个陌生人。”基于此理论的
社会性网络软件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2003年3月在美国出现,经过极短的时间便风靡北美洲。根据
维基百科的解释,“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而对于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分为强链接和弱链接。从中国网民使用来看,用户使用率比较高的主要是一些社区类网站和
博客。据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推出的《2005年中国网络社区报告》显岙,从2005年到2010年网民数量和网络社区用户数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10年网民数量将达到2.32亿,网络社区用户数也将达到1.4亿。另外,根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2006年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达到3300万个,其潜藏的
商业价值也不容忽视。同时。对于平台提供者来说,探索到一条合适的
赢利之路也是其生存与发展之本。而从整个社会性网络的
产业生态圈来看,为
企业提供
网络营销服务是其
价值表现和
价值获取的一种值得探讨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