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惰化
心理学术语
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
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所谓“出工不出力”,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与社会干扰不同的是;社会惰化作用往往发生在那些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合作,但个人的成绩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而社会干扰则关注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即使和别人一起工作,也并非是做同一件事,而是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
林格曼实验
法国一位工程师林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被试们分别在单独的与不同规模的群体等情境下来拉绳子,同时用电瓶秤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拉力减少了。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 公斤;3个人的群体拉时,每人平均出力是53.5 公斤;8人群体时是31 公斤。佩欣的实验也表明,如果要求大学生掌握一些无意义的音节,与没有他人在场相比,有他人在场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被试未能使他们的努力协调至最佳状态;二是出现了社会惰化作用。有关的元分析为社会惰化现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研究者(J. M. Jackson&K.D.Williams,1988)总结了49个相关的实验研究,被试超过4000人,结果表明,共同完成任务时的群体人数越多,个人的努力程度越低,当群体规模达到 16人时,个人的努力仅为单独工作时的80%。
社会惰化的解释——集体努力模型
集体努力模型(collective effort model,CEM》指个体与他人一起为群体工作时,假如知觉到个人努力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就可能出现社会惰化。他们认为社会惰化效应可以用群体工作下的期望一效价理论来解释。期望一效价理论认为个体努力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他们相信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成绩(期望);②他们相信好的成绩会被认可和奖励(工具;①获得奖励是他们看重并向往的(效价);研究者(Karau&Willlams,1993)发现,以上三个必要因素在群体工作时都会打折扣。以期望来说,期望是相信付出的努力越多,成绩就会越好。当独立完成任务时,这两者的相关较高;而在群体工作中,这就很难估计了。因此,CEM理论认为,付出和得到之间的不确定状态是造成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个理论的有效性。
根据CEM理论,社会惰化效应在以下情况下会得到减少和抑制:①群体规模较小;②任务很有价值或很重要;③与喜欢的成员合作;④认为个人的贡献在组中是重要、不可替代的;⑤预计同伴的表现不会太好,这些假设都已经得到元分析结果的支持。可以说,通过CEM理论人们可以预测不同情况下社会惰化效应的强弱。
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
第一,让每个人的努力和成果都得到容易的区分,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单独评价的。这样就没有人会袖手旁观而坐收渔利,实际上也就减少了社会惰化的发生率。
第二,提高群体成员对任务完成的责任心,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一样富有工作责任心。即工作压力也是克服社会惰化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提高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四,让个体看到他的贡献是唯一的、不可为他人所替代的,即确保个人贡献的独特价值,也会降低社会惰化效应的发生。此外,控制群体规模,增加工作任务的挑战性,提升群体的内聚力等,都能有,效减少社会惰化,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4 20:28
目录
概述
社会惰化的概念
林格曼实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