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病态social pathology,指社会中的群体或个人在社会心理上与社会活动中不能保持健康的一种状态。
定义
赫伯特·马尔库赛(1898-1979)认为,作为西方传统研究对象的社会是病态社会,他给“病态社会”下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
简介
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
传统的功能主义者在考察社会问题时首先使用这一概念。
早期社会学家由于受到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的影响,企图用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他们将社会比作一个生物有机体,认为社会问题的发生是由于社会中某些人发生社会疾病,不能保持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关系。例如,
工业革命初期出现诸多社会问题,就是由于很多农民流入城市后不能与城市生活相协调。而这部分人就被视为社会病态的原因。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常把社会问题的发生归因于某些所谓“闹事者”,并强调社会病态主要是一种道德问题,是少数人与社会道德、信仰相违背造成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病态论,它比传统的观点更激进一些,认为某些人处于病态是因为社会本身就处于病态,其口号是“不道德的社会制造了不道德的个人”。在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上,传统观点强调改造个人,而新的病态论则强调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不过,两者都把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
解决之道
在这个物价上涨的年代,抱怨声四起,拜金主义作风将风行当今社会,一切将向“前”看。病人需要交钱才能得到医治;老人摔倒,无人相助;打工一族,拿不到工资;当官的唯利是图,权钱相压百姓……改变社会病态,社会必须加强道德和法律建设,自我做起。
一、树立理想和信念。
大学生是我国一直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者来言,很多事情于我们而言,都是陌生、困惑、挑战。所以我们必需要像书中那样“树立理想和信念”,好好地规划大学求知历程,同时能感受下大学生活。
大学是我们零点距离接触社会的场所。我们必须好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于社会上。修身完善自己,积累经验,懂得基本的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及尽自己的义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获知社会需要那种人才,而使自己成为抢手的类型人才。当然也不仅仅是指大学生,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子们也改树立理想和信念。
二、把理想信念化为追求的行动。
当自己有了明确的理想和信念后,必须要付出实际行动。否则就成了空想家,一切都成了浮云。
其实这一步最为关键,行动起来,理想就不远了。可往往很多人都是这里跌倒了。要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不就是行动过程遇到了困难,就退鼓缩敌了;要不就是根本没有付之行动,整天想入非非,等着不劳而获。不能像街边的中年男子,一个正常人打扮成乞丐,等着路人施舍!
因此,我们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与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相信付出,必有收获!
三、利益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调节社会关系。
现实社会,利益关系为最基本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利益牵扯在一起。可以说利益是一种社会需求。而有些人就是利益的创造者,有些是利益的追求者,有些是利益的消费者,有些是利益的获得者或支配者。社会中有两大利益主体,一是个体的人,二是由多数人构成的群体,包括家庭,集体,国家等等。个体人的利益除了通过个体自身表现出来,更多地是通过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利益表现出来的。
人在社会活动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上的交往与互动,在这交往与互动中就涉及到利益,各种社会关系就发生在各种利益关系。所以说利益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的社会利益关系。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中,经济利益在发展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
也正因为利益关系是基础,才出现凡事先讲求利益,后着其他事情。企业之间的合作,讲求利益;两个国家之间的互相访问,讲求利益……互相获得利益,一切都商议,迎刃而解。
而社会讲求和谐,就必须要使社会利益化。社会的和谐与不和谐,都是源于社会中不同种利益的交互。医院的一部分开销能来源于政府的支持,平民又得到政府的补助,求医还会遇到困难吗?企业能及时发放员工工资,甚至有奖金,员工还会到劳工部门告发企业吗?
更因为是利益,出现了很多个贪官。往往个人利益与集体或者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候,不能明白大义,深谋远虑,自顾眼前的利益自己的利益。而阻碍社会的发展,断送自己的一生。我们必须要明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利益,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不能脱离群体而活。
四、道德能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称为法律约束。还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就是道德。
法律制度是对违反社会运行制度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惩治。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都是刚性的社会制度,人们必须要去遵循的行为准则,尤其是法律制度。这性刚性制度对行为的调节是具体的直接指向行为结果的,在人们行为前是不具有调节作用的,而且是被动的调节。而道德制度是关于人们应不应该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是通过人们自身和社会对行为道德价值的评价,来影响和调节人们的行为过程,也即符合社会道德目的的行为是“应该的”,也是“道德的”和“善的”。反之,违背社会道德目的的行为就是“不应该的”,也是“不道德的”和“恶的”。“应该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推崇和发扬,而“不应该”的行为则会受到社会和自身良心的谴责。社会道德制度和法律制度有很大的不一样,道德制度直接指向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对人们社会行为全过程的调节,是主动调节。和法律制度比起来,道德制度则更显柔性,它没有社会运行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们内在的自觉,把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感,通过人自身的良心觉醒,起到对行为的调节,把社会制度对人行为的他律转变成人自己内心的自律,良心是人们自己对自己的约束。道德制度呼唤社会利益主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另外,道德制度还不仅仅着眼于行为,还影响着人们的未来行为。
然而,最近人们好像忘记了道德的存在。网络上都在舆论着,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我相信如果不出现老人将好心人告上法庭的事件,绝大部门人都会毫不犹疑地扶起老人,甚至有的人扶起老人不久后就离开了。可人们看见了,也不敢前往扶一把了。害怕被告上法庭或者弄不好,帮错忙,成了杀人凶手呢。这也不能全责怪扶者的错,也有相当部分是老人的过错或者其家属的过错。这都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行为了。更残酷的社会病态,是佛山小悦悦事件。16个路人见到年仅两岁的小悦悦被车碾压,也视而不见,不给任何帮助。最后只以为捡垃圾的大姐前往帮忙。但是小悦悦还是离我们而去了。这难道不是缺乏社会道德行为而所致吗?
社会必须加大道德教育,弘扬优良传统美德。唤醒人们那沉睡的精神老者,呼吁人与人之间应互相信任,多付出点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五、法律执之有力,人人平等。
法律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准则。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尽自己的义务。同时,法律必须执行有力度,人人平等。不要再出现“当官的强奸女孩时候,可以大声说没有带套不算强奸”这样的案例了。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更应该严惩那些知法犯法者。
健全的法律体系,能使社会稳定和平。我国必须加快脚步完善法律体系,为人民提供权威有力的保障。
六、做“四有”新人,完善自己。
“四有”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四有”新人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这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就和进步。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衡量。我们要以此来完善自己,做一个合格的新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