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台
佛山祖庙内的戏台
万福台,位于佛山祖庙内,是祖庙内的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是专供演戏用的戏台。初名华丰台,光绪年间(1875-1908)那拉寿辰,改名万福台。该台建筑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为歇山式卷棚顶,不用斗拱。面宽三间,共12.73米,进深11.78米,台面至檐前高度为6.25米,因为是戏台,故用一装饰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为前台和后台,隔板左右开门,“出相入将”,供演员等出入,前台三面敞开,明间演戏,次间为乐池。
万福台简介
台前空地开阔,青石铺地,供观众自携条凳或站立观戏用。空地东西各有廊,为二层建筑,形似包厢,供地方士绅及眷属观剧用。时至今日,华南地区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戏台。
特殊古戏台
万福台的戏原来不是给人看,是给神看
万福台正对着北帝,建国前,台上做的戏都是“神功戏”,是专做给北帝看的,所以选戏很严格,大多是《六国大封相》等题材,或济世、颂世一类的戏文,以感谢北帝或者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万福台地位举足轻重,明末清初各路戏班争上舞台
自清代中期以来,佛山作为粤剧之乡,粤剧戏班的第一台戏必先在万福台演出,以图吉利并检阅阵容,然后再到四乡巡演。过去,各行业一年一度贺师傅诞的演出、徒弟满师请戏演出、秋收之后的酬神等等演出,都会选在万福台,这使得万福台上笙歌不断,好戏连台,一年之中鲜有不上演歌舞之日,因此到这里看大戏成了佛山及周边乡民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每当粤剧演出时,万福台台前空地常常是人头簇拥,一派“万人围看琼花”的热闹、祥和景象。为此,还流传一段佳话,据说当时圣堂乡有几十名恶霸,自恃武功高强,常称霸一方,他们来万福台看戏,强行立下规矩,万福台前空地的前三排位置只准圣堂乡人就座,其他地方的人不得乱坐,否则必遭毒打。当时任佛山鸿胜馆馆主的陈盛听说此事后,心感不平,便在一晚演出前,赤手空拳将40多名手持长凳的大汉打得抱头鼠窜,并当场宣布从此以后取消这一陋规,睇戏者先到先坐,乡民为此拍手称快。
文革中的古戏台
“文革”期间,因为破“四旧”,粤剧曾经遭到重创,基本上听不到欢快的粤剧锣鼓声,万福台一度被封台。“文革”过后,南海大会堂首先恢复了粤剧演出,佛山四乡人民被压抑多年的对粤剧的感情一下子全部释放了出来。
文化标志和符号
万福台 -- 佛山粤剧文化的一个标志和符号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他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把粤剧传播到了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并通过创世界记录的逾千部戏曲和近万种唱片风靡全球。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万福台对粤剧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和引领的作用。如今世界各地粤剧团体都将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万福台作为佛山文化的一个品牌和对外交流的平台,将佛山的粤剧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万福台成就了不少粤剧名伶的明星梦,也见证了大戏老倌的大红大紫。在这个舞台上,几代粤剧人都披挂上阵,“薛腔”创始人薛觉先、“小生王”白驹荣红线女马师曾阮兆辉罗品超林小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风采和乐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5 16:04
目录
概述
万福台简介
特殊古戏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