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品,汉语词汇。拼音shén pǐn,释义指极精妙的书画等。
引证解释
极其精妙的文艺作品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张怀瓘<
书断>中》:“今
妙迹虽绝于世,考其遗法,肃若
神明,故可特居神品。”
元·欧阳玄《赠画工黎仲瑾》诗:“碧山画欲入神品,表里神光碧瞳炯。”
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气韵生动,出於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
明·杨慎《升庵诗话·王昌龄<从军行>》:“此诗可入神品。
宗教含义
简介
神品(Holy Order)亦称“圣品”或“圣秩”。
基督教会神职人员权力、职分的品级。
天主教会的神品共七级,分为大品三级和小品四级。
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大体相同,仅大品和小品的分法略异。领受神品的仪式须由主教主礼。新教少数教派如
圣公会也有类似制度。
大品(Major Order) 亦译“正级神品”。天主教、东正教正级神职人员的品位。指司祭(七品,即
主教和
神父)、助祭(六品,即。
执事)和
副助祭(五品,即副执事)三个品级;授职须由主教施行神品圣事
祝圣仪式。东正教一般把主教、神父和助祭(六品)列为大品,而把副助祭(五品,即副执事)列为小品。
小品(Minor Order) 亦译“次级神品”。天主教、东正教次级神职人员的品位。天主教小品神职计有:
司门员(一品)、
诵经员(二品)、
驱魔员(三品)和
襄礼员(四品)。中世纪教会接受神职者从剪发礼开始,即领受小品,可享受教会俸禄。后小品神职在现代天主教会内虽已名存实亡,但仍是晋升到大品的必经阶梯;在领受神品过程中,仍先举行小品礼仪。东正教会的拜占庭教会和迦太基教会只承认副助祭(五品,即副执事)及诵经员是小品。埃塞俄比亚、
科普特和叙利亚等教会中也只有诵经员、唱经员和副助祭等小品神职。东部的教制、教职其他教会,除
亚美尼亚教会外,都没有“小品”或“低级神品”。
历史发展
在有些新教教会中,如耶和华见证人教会、
基督教科学派及
摩门教等,每位成员都担负有传教的义务。在许多新教教派中,神职人员与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也趋于缩小。但是在
天主教会,正教会等主教制教会中,这种差别仍然很明显。在主教制教会中,神职人员的品级分为七品,即司祭(主教和神父)、助祭(执事)、副助祭(副执事)、襄礼员、驱魔员、诵经员和司门员。天主教将司祭,助祭及副助祭列为“正级神品”,称“大品”,而正教将司祭和助祭列为“正级神品”,其余的是“次级神品”。
基督教复杂的教阶体系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公元二世纪,
基督教会逐渐形成了以监督(主教),
长老和执事为主体的教会管理体系。随着教会的发展及国教化,它参照罗马帝国官阶体制及区域划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等级制体系。主教是
教区负责人,教区上面是
教省,教省是按照当时罗马帝国的行省设置的。教省设
大主教,省会设
都主教,在东部以州为建制的区域里设
督主教。另外,早期教会几个中心如罗马、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以及君士坦丁堡等教会设有位置最高的
宗主教。西部在实行教皇制后,宗主教仅次于教皇,东部正教会实行
牧首制,宗主教改称“牧首”。
东仪天主教会则仍旧称“宗主教”,表明各自相对独立的传统。在教区之下设置若干堂区,堂区由主教指派神父负责。每个教堂还设有助祭,副助祭及其他次品神职人员协助处理教务。不同等级的神职人员有不同范围的管辖区域,在举行圣事礼仪时具有不同等级的“神权”与次序。各级神职人员还有不同的法衣,权标及饰物。在中世纪,这种权力往往同世俗权力的大小相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次级神职人员的角色逐渐为神父或
平信徒担任,次级神职成为虚设的教职。1972年
天主教会正式废除次级神职即襄礼员,驱魔员、颂经员和司门员,只留品级作为
修士晋铎的过渡性品级。在正教会及东仪天主教会中,次级神职亦逐渐被淘汰。
新教圣公会也采用圣统制,设有主教,牧师等圣品。主教区下辖牧区,牧区由牧师负责,由副牧师,会吏等人员协助。在英国圣公会,设有约克大主教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被视为全世界圣公会的精神领袖。
新教其他教派不承认神职,废除了教阶体制,只设有负责教务行政工作的各级会议、长老等,牧灵工作由专职牧师负责。在信义宗教会中虽然设有会督(监督),但他没有主教的权力和地位,只是教务会议的主席。在公理制教会中,全体会众以民主方式决定教务,更无教职之分。在某些变种教派中如耶和华见证人教会、
基督教科学派等,每位信徒都担负有传教任务,都是牧师。这些都反映了教会组织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趋势。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正规”教职外,还有许多职能设置,不是教职,只能算作教会职能机构的职务。如在主教制的教区中,设有主教公署,它的职责是协助主教主持教区工作。它可以包括许多机构与人员,如秘书长,,司铎会议、教区谘议会,教牧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等。为了工作需要,每个教区还可设有副主教,助理主教,以及代表主教负责教区一方面事务的主教代表等。各国天主教设有主教团,一些地区设有总主教。另外还有首主教,主教长等称谓。罗马教皇还授予一些主教以“枢机”头街,这是一种荣誉职位,但有很大特权。枢机主教在天主教会任何教区的祭坛上都有“神权”,而其他主教则只在本辖区有此权力。在一些教务无法正常进行的地区,罗马教皇还可以设置宗座监牧区或宗座代牧区,由教皇委派宗座监牧或宗座代牧负责。在教区或堂区,有作为教士会议主席的教士长,还有大司祭,大牧长,大长老,执事长(会吏总)等职务设置。此外,在埃塞俄比亚科普特教会,还有“阿布拿”的称谓,他是该教会最高首脑。在聂斯托利派教会、格鲁吉亚正教会以及亚美尼亚教会还有“卡利多可斯”的职务,它高于牧首,是这些教会的最高首脑。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牧首还有“
普世牧首”和“普世法官”的头衔。在长老制教会中,有长老会议主席,首席长老之设置。在一些新教教派如耶和华见证人教会,
基督教科学派等教会里,总部下辖区、会馆,区和会馆下辖巡回地区和支部等。这些机构都有相应的职务设置,但在教会内部则只有读经员等。每个会员都是牧师,是上帝福音的“发布者”。
在基督教其他组织机构如修会,国际及地区机构中亦有一些职务设置,修会中有修道院长,女修道院长,还有直属于教皇的直属修道院院长、有各级修会会长及总会长,在救世军中它有将军的设置,有总司令、上将、中将、准将等军事职务。这些职务与教会的教职一样,都有一定的教务行政权力。从
基督教会各级教职设置及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它们越来越世俗化,同世俗社会的官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主教制教会外,教会职务越来越趋向于行政化,不再反映其教权大小了。
神品圣事又称之为祝圣(Consecration)、授神职礼(
授圣职礼),圣秩等。基督教认为由祭司(主教、神父)或牧师按照特定仪式,诵念规定经文,可使人(或物)“圣化”,以奉献上帝,从而为教会所用。从宗教神学的角度看,这项仪式能给领受人赋予施行圣事的神权以及善尽此项职责的特殊圣宠。
洗礼、
坚振、
圣餐、告解、
终傅等圣事的受益者是领受者自身的“致义成圣”,而神品人的领受者则是为他人的致义成圣而接受神圣义务。神品是为人人服务而定立的,但不是人人都能领受它,而只是天主所召唤的人才能领受它。用世俗的话说,洗礼等圣事一般平信徒都可领受,而神品则是特殊的信徒才能领受,这些人接受祝圣之后,就成为
基督教会的各级神职人员。
神品圣事的仪式
神品圣事没有材料,仅用覆手礼作为圣事的外面有形可见的标志。神品圣事中的擦油,教会一般认为不属于圣事部分。从宗徒时代直到现在,无论东方教会还是西方教会,都一致认为覆手礼是神品圣事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神品的形式是主教在行覆手礼的同时念祝祷词,每一品祝祷词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天主教的七大圣事之一
神品圣事与婚姻圣事一样,被划入服务共融圣事一类。
神品又被称为圣秩圣事。圣秩即秩序,词源于拉丁文,原指古罗马具有不同等级的的社会制度。处身于罗马帝国的
初期教会在组织上承袭了这种等级原则,成为等级性团体。要进入教会这样的等级团体,要经过“授秩”的礼节。但后来“授秩”被限于指引人进入主教、司铎和执事等级的神品圣事。神品圣事除有委任、指定的意义之外,还有随之而来的圣神恩典,使领受者执行来自基督并经教会而获得的神权。它的目的是为教会的共融服务,领受都要通过实践对别人的服务而获得益处。教会的司祭职权来自耶稣的怀祭身份。由于人性与神性在基督身上的完满结合,他成了人与天主圣父之间真正的中保,并在十字架上向天主奉献上相宜的祭献。耶稣离世时将他的事业和生命留给了教会,他的司祭和中保的角色也就随之留了下来,保存在教会内,正是由于教会内的某些人担当了基督的司祭职务,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献才得以真实地在人间不断重演。司祭的建立因此首先是为了举行弥撒圣并主持日常的教会仪式,这就形成了围绕圣祭的职权品级,即神品。它包括四种小品,即一品门卫员,二品读经员,三品驱魔员,四品辅祭品;三种大品,即五品助理执事,六品执事,七品司祭。司祭品又包括司铎品神父与主教品。在现今的教会内,真正的神品只有三种:执事品,司铎品和主教品。神品圣事的仪式主要由覆手和授秩经文构成。只有主教可有效地行此圣事。神品圣事的效果是赋予圣神和不灭的神印。这种神印与平信徒具有的神印不同。平信徒也分有基督的祭职,但方式不同。有效领受神品的必要条件是洗礼和未婚男性。1554天主在教会中所立定的圣职,是由自古以来便称 做主教、司铎和执事这叁等不同品级的圣职人员来担任和执行的。就其在教会的礼仪、训导和恒久不变的实践上所表示的,天主教的教理承认有主教和司铎 两个品级分受基督的司祭职。执事的本分则在协助他们,并为他们服务。所以直到今天,司祭一词仍只指主教和司铎,而不指执事。但是
天主教会的教理也说,主教和司铎的司祭品位以及执事的服务品位,都是要由一种称做圣秩圣事的圣事行为来赋予的。安提约基雅的圣依纳爵说∶「大家要尊敬执事如同是耶稣基 督本人,尊敬主教如同是天主圣父的肖像,尊敬司铎如同是天主的议院和是宗徒的团体。没有他们,也便没有教会。」在主教、司铎和执事叁个品级中,主教的地位最高。《天主教教理》阐述主教职务的起源和流传说∶1555在一开始便在教会中施行的各种圣职中,地位最高 的是主教的职务。主教们是由宗徒一脉相传而来,因此是宗徒的嫡系继承人。1556为了完成他们的使命,「宗徒曾从基督那里领受了 降临在他们身上和充满了他们心灵的圣神。他们自己又藉着覆手的礼仪把这圣神的恩宠传授给他们的合作者,这恩宠也在祝圣主教的礼仪中传授到我们这一代。」《天主教教理》继续阐述主教职务的崇高以及使命的伟大 说∶1557梵二大公会议教导说∶「在祝圣主教时授与圣秩圣 事的圆满性,这在教会的礼仪习惯中并按教父们的说法,称为最高的司祭职,是 教会中的圣职的巅峰。」1558梵二大公会议的《教会宪章》又说∶祝圣主教时,连同 圣化的职务,也授与训导及管理的职务。原来,覆手礼及祝圣的经文,赋与圣神的恩宠,并留下神印,致使主教卓越地,有形可见地接替基督为导师、为牧人,为首长的身分,并代表基督作事。同一大公会议的《主教在教会内牧灵职务法令》也说∶「所 以,主教因为接受了圣神,成为真正的信仰导师、司祭及牧人。」要成为一个主教,不但需要领受圣秩圣事,而且还必须参入 以教宗为元首的主教团。《天主教教理》这样解释说∶1559要成为主教团的成员,第一要领受主教祝圣礼,第 二要与主教团的元首和其他成员维持圣统性的共融。主教品级的特点及其集团性可以从教会一些古老习惯中看得出来,其中之一是在祝圣一位新主教时,要 有几位主教来共同参与祝圣礼。要合法地祝圣一位主教,今日必须有罗马主教的特别允许。这是因为他是各地教会与普世教会共融的至高而有形可见的联 系,又是各地教会的自由的保证人。接着,《天主教教理》便强调教区主教与普世教会的主教 团的关系说∶1560作为基督的代权人,每一位主教都对托付给自己 管理的地方教会负有牧灵职责。但是同时也与主教团中所有的弟兄集体地对所有的教会怀有关心。教宗比约十二世说过∶「如果说,严格而论,每一个主教只 有对托付给他管理的那一部分羊群是牧人;那麽,他那是宗徒的合法的继承人的身分,却使他对普世教会的使徒使命也连带地负起责任。」最后,《天主教教理》又援引梵二大公会议的《礼仪宪章》和《教 会宪章》,以教会的庆典来阐明主教在教会中的实在形象。1561上面的话说明为什么主教所主持的弥撒圣祭有 特别的意义。在这样的礼仪中,我们可以看出教会团聚在祭台四周,主教坐在信友的中间,有形可见地代表着基督,他是好牧人,他是教会的元首。
领受神品圣事人员着装
神父的着装
不同情况下举行的弥撒,神父当穿着不同颜色的外套,分别有白、红、黑、绿、紫、黄几种颜色。尽管外套不同,但穿在里面的衣服是一样的白色长衫,俗称大白衣。样式有以下几种,差别不大。没有严格的要求使用哪一个种,一般是根据各地喜好自行决定。天主教历法将一年分为不同的时期,分别是四旬期、复活期、将临期、圣诞期和常年期。在不同时期举行的弥撒,祭服会选用不同颜色的外套。白色:指纯洁、喜乐、表示信德的胜利。用于复活期和圣诞期的弥撒。也可以用于重大的节日庆典(苦难节日除外)以示庆祝。红色:表示热爱、殉道,用于纪念耶稣苦难的圣枝主日,圣周星期五,圣神降临及所有纪念耶稣苦难的日子,宗徒与圣史节,以及殉道圣人的庆节。紫色:是刻苦、补赎的象征。用于将临期和四旬期,也可适用于追思弥撒。黑色:是死亡、末日的象征;可用于追思弥撒。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用于常年期的弥撒。由于
华夏民族以黄色为尊,故特别申请圣座让华人用黄色祭衣。得到比约十二世的批准。且在没有其他祭衣的情况下,除追思黑色外,黄色祭衣可代替一切颜色。
主教的着装
主教的标志性颜色为紫红色,与一般神职人员的黑色长衫相对,主教会有一套紫红色的长衫作为常服,其样式和黑色长衫无异,唯一区别是颜色。主教长袍对于一般神父在剪裁上区别不大,只是多了一条披肩,而且除了通体黑色之外,还会镶上紫红色或红色的边,纽扣也是紫红色或红色的。但腰带和小圆帽一定是紫红的。用于参加隆重典礼的大礼服,也是主要以紫红色调为主。最里面是紫红色的及脚长衫,中间套一件白色的及膝罩衫,外面是一件紫红色的大披肩。这种大礼服的穿着非常讲究,要佩戴紫红色的方形帽,佩戴由绿色条纹绳子悬挂的十字架。注意我说绿色条纹,这一点很重要,这些细节也主教的特征。在参与圣事(宗教活动)时,主教所穿着的祭衣,与普通神职人员相比要相对华丽一些,不过基本着装要求是一样的,颜色变化也是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主题圣事而相区别。但主教除了服装较华丽外,还佩戴有象征主教权利的主教冠冕,同时手持同样象征主教权利的牧羊人权杖。除服装之外,可以标志主教权利的东西有:主教冠冕、紫红色方形帽、紫红色小圆帽、牧徽、牧羊人手杖、权戒。
枢机主教的着装
枢机主教在
天主教会的地位仅次于教宗,由教宗亲自擢升,协助教宗管理教会。在教宗逝世后,只有枢机有权利选举教宗。理论上说,所有的天主教男性都可以被选举为教宗,但一般情况下,新的教宗都是由枢机中选出。枢机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即红衣主教。机的标志性颜色为红色,与一般主教的紫色长衫相对,枢机会有一套红色的长衫作为常服。枢机所使用的红色,在颜色系统中直接以枢机命名,被称为枢机红(Cardinal)枢机的黑长袍与一般主教的黑长袍在样式和剪裁是上完全一致的,但是镶边是红色而不是紫红,纽扣、腰带以及小圆帽都是红色的,而且都是枢机红。标志枢机权利的:枢机冠冕、红色方形帽、红色小圆帽、牧徽、牧羊人手杖、权戒。较主教所有的有一定的区别。
教宗的服装
教宗的服装相对其他神职人员是比较特殊,特殊就特殊在以白色为主。在基督宗教文化中,白色是喜庆、崇敬、庄严的象征,教宗身着白色服装,象征了其宗教地位的崇高。教宗常服、和礼服长袍与枢机、主教相比,在样式和剪裁上是基本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就是颜色。无论是常服长衫、还是加了披肩的礼服长袍,都是一律的白色。
扩展:神职候选人的头衔
中世纪英格兰的
天主教会不是一个孤立于世俗社会之外的宗教机构,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当时英格兰世俗社会的各方面都有紧密联系。作为教会中的神职人员,教士(主要是俗界教士,即secular clergy) 不仅来源于世俗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还肩负着为广大世俗教众提供属灵服务( cure of souls) 的职责。因此,与教会一样,教士同样与当时的世俗社会密不可分。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作为“祈祷的人”和接受过教育的阶层,教士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体面的收入。拥有良好家庭和社会背景或者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士还会有机会跻身教会高级神职人员的行列,为教会高层与世俗王权服务。因此,成为教士并获得教职,对于世俗大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世纪英格兰的教会组织结构以及有关教士的规定是在12 世纪最终形成并完善的。根据教会法( canon law) ,教士须以圣职候选人( ordinand) 的身份在圣职授予仪式( ordination) 中获得正级神品( major order) ,才具备取得正式教职的资格。在圣职授予仪式之前,主教区主教或者其代理人会针对圣职候选人的资质进行严格检查。在诸多资质中,圣职候选人的“头衔”( title) 最为教会重视。
“头衔”是一份经济来源的证明,表明圣职候选人在获得正级神品的过程中以及在找到可以取得圣俸或者薪俸的神职工作之前有经济能力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如果圣职候选人在参加授职仪式时无法提供一份“头衔”,即缺乏一定的经济来源,教会法规定授职主教必须承担在经济上资助候选人的义务。 由此可见,“头衔”旨在不增加主教和主教区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确保教士不会因陷入贫困而损害教会和神职人员的神圣性。“头衔”的具体信息会在圣职候选人参加圣职授予仪式时由专门的抄写员记录在神职人员授职名单( ordination list) 中,最后汇总到主教文件汇编( episcopal register) 中。教会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圣职候选人如何取得经济资助,因此出现在主教文件汇编中的“头衔”的具体形式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根据所代表的经济来源,圣职候选人的“头衔”可分为四类: 修道院“头衔”( monastic title) 、世袭“头衔”( patrimonial title) 、私人“头衔”( private title) 和圣俸“头衔”( benefice title) 。“头衔”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为进行有关中世纪英格兰教会、教士群体以及教俗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通过对不同种类“头衔”所提供信息的梳理、归纳和分析,诸如“头衔”提供者、资助方式等,不仅可以了解有关中世纪英格兰教会的发展情况,还能窥见教士群体在正式进入教职界之前在当时世俗社会中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
注解②
【词目】神品
【读音】shén pǐn
【释义】如同神一般的人格,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项子京收藏印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明国子生,为项忠后裔,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神品”印的尺寸约为1×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