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
刘庆邦创作中篇小说
《神木》是中国当代作家刘庆邦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十月》2000年第3期。
内容简介
《神木》主要讲述的是两个农民工唐朝阳(真名李西民)和宋金明(真名赵上河)在下煤窑挖煤的过程中受别人点拨,借助于黑漆漆的矿井,将寻找到的“点子”干掉,然后以“点子”家属的身份以报警相威胁讹诈矿主拿出赔偿金。而且这种极其凶残的借助“点子”鲜活生命为代价来挣钱的卑鄙手段屡屡得逞,既没有他人知晓,矿主也无从发现。就这样,他们合伙谋害了打工者元清平。
杀了“点子”元清平之后,赵上河回家过年。在这段时间时,与家人相处的温情、邻居家庭变故的悲伤从正反面触动着他灰暗的内心,他罪恶的人性似乎有了一丝苏醒的征兆。年过完了之后,李西民化名张敦厚,赵上河化名王明君,他们又诱骗了寻找父亲的少年元凤鸣,而元凤鸣恰好就是元清平的儿子。两人打算杀害元凤鸣,骗取赔偿金,但赵上河在过年期间与家人的相处使他对元凤鸣产生了同情和动摇。
善与恶的挣扎终结于赵上河被同伙李西民偷袭的那一刻,最终戏剧性的结果是意欲害人的他俩都被自己设计的假冒顶埋葬彻底走向了毁灭。小说的最后,元凤鸣没有像意图害他的恶人那样去找煤矿主索要大额赔偿金,而是说出了实情,他得到的仅是一点回家的路费。“元凤鸣背着铺盖卷儿和书包,在一道荒路茫茫的土梁上走得很犹豫。既没找到父亲,又没挣到钱,他不想回家,可不回家又到哪里去呢?”
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刘庆邦在《中国煤炭报》副刊部做主任时,煤矿上诞生了一种残忍的作案手法,作案人把受害人拐骗到矿下杀害,伪装成矿难事故,并以死难者家属的身份向矿上讹诈赔偿。被诱骗的对象,俗称“猪仔”。“杀猪仔”在全国各地的黑煤窑中一度猖獗,几近“产业”。辽西发生“杀猪仔”大案时,刘庆邦所在的报纸去了两位记者,写了五千字的长篇通讯发在报纸上。刘庆邦觉得震撼,就以此为素材写了中篇小说《神木》。
刘庆邦把小说起名《神木》,是喻指那些深藏在地层深处的煤炭是神的木头。一块石头,一朵花都有它神性的部分,那些黑亮的沉积了亿万年的煤肯定也有神性。他的所有煤矿题材的小说,都是对那些神的木头的伤悼。
人物介绍
唐朝阳(真名李西民,后又化名张敦厚)
李西民作为骗子之一,他的化名与他的行为形成一种鲜明的反讽,第一次行骗的化名“朝阳”本是早晨的太阳向往光明之意,然而李西民却是在不见天日的黑地下做那种最见不得光的肮脏之事。而在第二次行骗中,他化名“张敦厚”,“敦厚”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老实善良,然而他冷酷如蝎,对十七岁的小孩都能痛下杀手。人名与行为的巨大反差让人感到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不协调感。
宋金明(真名赵上河,后又化名王明君)
宋金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他身上人性善良的一面为他人性的复苏奠定基础。在杀了第三个“点子”元清平后,他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与不安,死亡的阴影在他心灵深处挥之不去。宋金明意识到杀人后的恐惧,说明他正受到良心的拷问和心灵的自责。如若杀人后如没事人一样,那他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冷酷、残忍、麻木的杀手。回家过年时,宋金明碰见村里人打招呼、递烟之际,不知为何心情紧张、脸色苍白;他亲切抚摸着刚上小学的女儿的头,给妻子买了金耳环,给一儿一女分别买了新衣服,带了烟和酒去看望村支书,又主动帮助邻居铁军嫂凑齐上学的学费。这一系列的温馨行为展示出的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通情达理的好父亲、好丈夫、好村民、好邻居形象,很难将他和杀人越货的恶魔联系起来。因而,刘庆邦有意在刻画他的双重人格:金灿灿的阳光之下是一个好公民,黑漆漆的矿井之下是一个杀人魔。这种分裂的双重人格就为宋金明人性的复苏奠定基础,关键是哪些因素作为催化剂来发起心中尚未泯灭的善良去战胜邪恶,去驱逐他心头的贪欲,使之完成人性的复苏和灵魂的救赎。
在小说中,刘庆邦为宋金明设置了三个触动他灵魂由恶转善的催化剂:一是妻子对自己挣如此多的钱提出质疑,触动了一直为恐惧和隐痛所包围的宋金明,让他竟然痛哭流涕自责说“我不是人,我是坏蛋,我不走正道,让雷劈我,龙抓我,行了吧”。这种发自内心的哭诉其实是他心灵深处善与恶的鏖战之外在表现,尚存的良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带血的肮脏的钞票虽满足了一时的贪欲和对金钱的渴望,但内心深处人和兽的搏击让他痛苦不堪又无处可说。二是铁军嫂的哭诉。赵铁军外出打工不见回家过年,儿子缴不上学费马上要辍学,而宋金明认定赵铁军“十有八九被人当点子办了,永远回不来了”。缺了顶梁柱的家庭如此的凄苦与无助让宋金明心灵震动。过年的温馨团聚让他想起了被他杀掉的三个“点子”,将心比心,这种罪恶感令他恐惧不安、不断拷问自己的灵魂。三是村支书无意中的敲山震虎。宋金明拜见村支书,村支书无意中谈起“打闷棍的特别多”并好意叮嘱宋金明小心,“要是让你碰上,你就完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宋金明的内心翻起了狂涛波浪,让他再次想到自己如果是被别人干掉的“点子”的话,家庭会是何种情况呢?内心深处良心的谴责与恐惧令宋金明过大年给老天爷烧香烧纸时在冰冷的硬地上长跪不起,并祷告“请老天爷保佑咱们全家平安”。上述种种因素的刺激,最终让他下定决心:“做点子的生意到此为止,不能再干了”。这些都说明宋金明的良知还没有完全被金钱蒙蔽,内心的不安、人性的挣扎为他后来采取的一系列赎罪行为作铺垫。
最后,促使宋金明人性复苏的最重要因素是十六岁的“小点子”元凤鸣,激发了他那被恶念层层包裹着的、深藏于灵魂深处的父爱。当元凤鸣和妓女有过标志着成为男人的第一次时,他哭诉着告诉宋金明:‘二叔,我完了,我变坏了……’然后一把抱住“二叔”宋金明,把脸埋在他肩膀上哭得悲痛不已。宋金明安慰元凤鸣时“无意中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仿佛怀里搂的不是‘侄子’,而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未免有些动情,神情凄凄的”。从元凤鸣身上,宋金明看到了儿子的影子,把他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人性的善,把他与生俱来的父爱的本能激发出来,人性中那尘封已久的善的一面被唤醒了:如果“小点子”是自己的儿子,自己能否干掉他?而元凤鸣对自己的无限信赖和单纯如纸的不设防心理,也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元凤鸣就是自己的儿子。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让宋金明感觉到干掉元凤鸣不妥。当他发现元凤鸣就是被自己曾经杀死的“点子”元清平的儿子时,他犹豫了,怕元家绝后,在唐朝阳的再三追问下,否认自己对元凤鸣的同情,并极力为自己辩解说:“我同情他,谁同情我?”口头上的否认实际上更加印证了宋金明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办掉“小点子”。元凤鸣恍若亲生儿子的感觉是导致父爱觉醒、人性复苏的最关键因素。
在刘庆邦的层层铺垫之下,宋金明人性的复苏与灵魂的救赎在无意识当中循序渐进的实施着:处处护着元凤鸣,不断寻找借口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杀掉元凤鸣的时间,直至最后为保护元凤鸣不惜杀掉自己的老搭档唐朝阳,随后自杀,以此来完成灵魂的救赎。
元凤鸣
元凤鸣不同于唐、宋二人,他不谙世事、纯洁善良。迫于家境贫寒,他早早就外出务工。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是作为个体人的一个道德尺度,是小说中至善任务的代表。作家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年幼青涩却又厚道真诚、淳朴善良的形象。第一个特写场景中,元凤鸣以一个学生模样出现在镜头中,他目光固定地瞅着一处,不敢看人也不多说话,完全是学生的表情,他肩上的书包更证实了这点。在王明君和张敦厚交谈时,他也从不会掩饰和隐藏自己的想法,同俩人相比,他始终在本色出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这一切皆源于他的自发性,这在这个污浊混沌的社会更为弥足珍贵。因此,和王明君生活的这段时间,他的纯真无邪才渐渐撼动了这颗冷酷的心灵,使王明君开始犹疑不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凤鸣身上所拥有的善良就是神性的体现,而神性就是圣洁性的拯救。于是,才有了“二叔”人性的复苏,有了饭店老板娘热情的照顾。因此,元凤鸣尽管离罪恶之线很近,仍能坚守自己。很显然,人性之善是小说着力彰显的一种意义,刘庆邦曾做出如下解释:“我虚构的一条主要线索就是安排了一个高中生去寻父,通过这个虚构的情节把整部小说带动起来,而有了这个高中生就给人心一点希望,因为高中生是非常纯洁的,他的心灵没有受到污染,拿他和那两个罪犯进行比较,结果使其中一个良心发现,以此来尽量发现人类一些向善的因素……希望人们变得善良。”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底层书写
《神木》所写的矿工,本质上还是农民,离开家乡来到矿区务工的农民,这个群体的生活境遇,是当代中国沉重而无可回避的现实。小说的情节主要说的是,唐朝阳和宋金明,两个离开农村的农民,来到矿区当了矿工,在各处煤矿务工的过程中实施着一条罪恶的生财之道:他们使用伎俩骗取那些独自外出打工者的信任,将其骗到偏远的私人小煤窑,寻找机会在矿井下制造冒顶事故的假象,实际上他们有意杀害。然后他们以死者亲属的身份向矿主索要赔偿金,讹诈矿主的钱。这些私人小煤矿矿主为了隐瞒事故往往都会用钱打发了事。他们拿到钱之后,一方面会到县城里吃喝玩乐,另一方面也会到把钱寄回老家,供孩子读书嘱咐孩子努力上大学。之后,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猎物”以同样的方法骗取钱财。在很多底层小说以同情的笔触揭示底层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悲哀时,刘庆邦的视野已经延伸到了底层人物的灵魂深处,他的小说不仅写出底层生存困境,而且揭示在生存困境压榨之下底层人物身上变异惨烈的人性之恶。
艺术特色
空间转换
《神木》中的主要地点有三个,分别是火车站、老家和小煤窑。故事的开头是化名唐朝阳和宋金明的两个民工在火车站物色“点子”,“点子”是他们的行话,就是指合适的活人,他们将点子带到小煤窑害死,然后以亲人之名,拿人命和窑主换钱。火车站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两次,随火车站同时出现的还有旁边的敞篷小饭店,在这里他们人性中贪婪的部分被激发同时也被压抑,他们眼睛里露出凶残的光芒,心理盘算着歹毒的计划,但因为是公共场所,又必须装出伪善的嘴脸。在关于火车站的描写中多次出现猎人与猎物的比喻,“他们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广场前那些两条腿的动物上。两人漫不经心地呷着白酒。嘴里有味无味地咀嚼着四条腿动物的杂碎,四只眼睛透过三面开口的敞篷,不住地向人群中睃寻。”“他们坐在小饭店里不动,如同狩猎的人在暗处潜伏,等候猎取对象的出现。”“钓人和钓鱼的情形有相似的地方,你把钓饵上好了,投放了,就要稳坐钓鱼台,耐心等待,目标自会慢慢上钩。”“唐朝阳已经习惯了从办的角度审视他的点子,这好比屠夫习惯一见到屠杀对象就考虑从哪里下到一样。”在他们的眼中,两条腿的人和四条腿的动物没有区别,他们寻找目标就像捕猎和钓鱼一样,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猎场,小饭店是他们的大本营。在火车站这个陌生的公共空间内,人的自私本质暴露无遗,但同时又要遵守必要的规则,这是一个冰冷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人也变成了冷漠的机器。
小说中出现的第二个空间是小煤窑,小煤窑也出现了两次,两个煤窑的位置作者并没有交待,读者也很难从文本中推测出小煤窑所在的地方,这似乎是一个远离正常社会和人性,毫无规则和法律可言的世界。在暗无天日的窑底,人的兽性显露出来,周围漆黑一团,是“天然的杀人场所”,因为远离地面上的社会秩序,他们在这里无论做什么都无人知晓,可以轻松逃避法律的制裁,甚至逃避自己良心的谴责。作者借高中生元凤鸣的眼睛向读者暴露了窑底的可怕,“铁罐像是朝无底的噩梦里坠去......”“这个世界跟窑上的人世完全不同,仿佛是一个充满黑暗的鬼魅的世界。”如果说在火车站人性还遵守着最基本的底线,还会用谎言和伪善做装饰,那么小煤窑则是一个血腥的动物世界,理性和善良荡然无存,只剩下利益和杀戮。
《神木》的发人深省之处在于作者描写了火车站和小煤窑之外的第三个物理空间,即杀人凶手之一赵上河(宋金明的真名)的家乡。小说中对于赵上河回家之后情景的描写只有短短的一章,过年回家的赵上河与火车站外精明的“猎人”、小煤窑里凶残的杀人犯判若两人。回到村子里的赵上河是一个谦和的乡邻、慈爱的父亲、能干的丈夫、仗义的兄弟。见到村民他客气的让烟,给妻子儿女精心准备礼物,毫不犹豫的借钱给交不起学费的邻居,这时的他又恢复了真诚本分的农民本色。在家乡这样一个亲切熟悉的空间里,他人性中的善良被亲情召回,他开始感到心虚和恐惧,以至于在过年的时候长久地跪在老天爷面前忏悔,决定金盆洗手,过踏实日子。然而金钱的诱惑使他再次踏上了那条邪恶的不归路,他又出现在火车站,又来到了小煤窑,如此形成一个循环,三个空间的来回切换,展现了人性的正邪复杂性和主人公在善与恶之间的灵魂挣扎。
人性描写
人物形象的丰满往往离不开复杂的心理空间的建构,《神木》对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小说中写了两次谋杀,在讲述两个主人公周密的杀人计划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两个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利益均分,看似相互信任,实则各怀鬼胎貌合神离。在谋害元清平的过程中,按规矩由唐朝阳(李西民的化名)打死“点子”并冒充死者家属,宋金明(赵上河的化名)负责和窑主斡旋,领取赔偿金后两人均分。但宋金明发现了“点子”鞋子里藏钱的秘密,便决定在“点子”死后独吞这笔钱,于此同时唐朝阳也发现了鞋子的秘密,并且对宋金明的心思了如指掌,两个人谁都没有挑明,表面上风平浪静,都遵守着规矩,其实在进行一场波涛汹涌的心理战,最终两人平分了鞋子里的钱。这段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的自私本质和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
小说的高潮发生在第二次谋杀时,这次由王明君(赵上河的化名)扮演“点子”的亲人,本来一切进展顺利,但意外的是在几天的相处中王明君和“点子”产生了感情。这个“点子”是一个从农村出来打工同时寻找自己的父亲的高中生,王明君看到他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儿子,他的憨厚老实、单纯善良也使王明君心生不忍。当得知这个“小点子”是上一个“点子”元清平的儿子时,他的良心开始不安,潜意识里想放“小点子”一命,而张敦厚(刘西民的化名)则坚决要求尽快办掉“点子”,两个人产生了冲突。最后一次下矿时,王明君在窑底制作了一个假顶,只需打倒支撑假顶的柱子,顶下的人就一定会被砸死,这时候的王明君和张敦厚都起了杀心,张敦厚想杀死王明君以防他串通“点子”背叛自己,王明君也想杀死张敦厚救下“小点子”以绝后患。这时的两个人犹如两只困兽,你死我活自相残杀,虽然没有具体的描写,但心理活动昭然若揭。最后王明君选择与张敦厚同归于尽,并在死前让“小点子”去找窑主要赔偿金,王明君心中的善最终战胜了恶,用赴死实现了他心灵的亲情救赎。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2000年,《神木》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
2002年10月,《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优秀奖。
影视改编
2003年2月12日,改编自《神木》的剧情电影《盲井》上映,由李杨执导、编剧,王宝强李易祥王双宝等主演。
出版信息
《神木》首次发表于《十月》2000年第3期,后收录在刘庆邦的小说集中。
作者简介
刘庆邦,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煤》《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7 20:1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