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堡村是山西省
大同市阳高县东小村镇下辖村位于大同市阳高县中部,
桑干河以北,大秦线以南,109国道与302,202省道道交汇于此,同时也是京大高速公路与202省道,大秦线的交汇处。 西距大同市区50公里,北阳高县城45公里,与以上两地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交通非常之便利。往东约4公里与河北省阳原县接壤,是进入
河北的门户。
三地中,堡里建成时间最长,最老,是最初始的居民居住地,始建年代不详。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土堡,有南北两门,四周是高大厚实的堡墙。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鬼子和土匪的骚扰,几乎全部村民都居住于此。解放后,面对急剧增多的人口,一部分村民开始迁往沟东箍窑洞,建园子,逐渐在沟东形成了东堡。随着计划经济的开展,公路的修通,镇里逐渐在沟西开办了肉食食品供应公司,供销社,中学等。逐渐在沟西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同时随着沟东土地的日渐捉襟见肘,一部分村民开始在沟西建房子,开土地,并最终形成了堡里,东堡,西堡的一村三堡的独特格局。
该村盛产
葡萄,大接杏等水果。适宜种植甜玉米,马铃薯、黄花等作物。同时,神泉堡的
驴肉在方圆百里也是非常的有名,俗话说:“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可见人们对驴肉的评价非常之高。
该桥是清朝早期所建,桥的建筑材料为本地特有的
青石,前后跨度为50-60米,高约30米,以前桥头立有重修记碑,重修捐款人名单碑,以及主持重修该桥的功德碑等。我估计还有建桥碑记以及建桥功德碑,但由于年代久远,又经战火洗礼,还有人为的原因早已不知去向。而仅存的几块碑也让人们重新利用,在桥头砌了水渠。根据这些倒下的石碑的记录来推断,这座桥起码雄踞在这里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80年代早期没有修建二级公路桥以前这里一直是连接东-西两堡之间的交通要道,甚至是去河北上北京的必经之路。从碑上记载的来推断,这条路从前是一条官道,无疑是大同府通往宣化府-北京城的通道,那么这座桥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