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花园
伯内特著儿童小说
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是美国女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
庄园的主人克莱文先生在爱妻过世之后,变得阴郁古怪、消沉遁世,掩埋了花园的钥匙,十年不曾允许任何人出入花园,想借此阻断对亡妻的思念。他每次见到长着和妈妈一样漂亮面容的儿子柯林,都会引起更大的悲伤,于是他选择逃避,终年在外漂泊。
霍乱中父母双亡的玛丽一夜之间变成孤儿,被从印度送往英国约克郡克莱文姑父的庄园生活,她从小性情乖戾,这个陌生的环境更使她倍感孤独落寞,她讨厌所有的人,当然也不知道自己被人不喜欢。她在知更鸟的指引下找到了尘封已久的秘密花园的钥匙。秘密花园里一片萧瑟。
孤独的玛丽在女仆玛莎的鼓励下,开始尝试在庄园里寻找自己的乐趣。她认识了性格乖戾但善良的花匠季元本和友好伶俐的知更鸟。在知更鸟的指引下,玛丽找到了开启秘密花园的钥匙,在那里她结识了喜欢和动物交朋友的迪肯。在迪肯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在秘密花园里耕种,使花园从此焕发出盎然生机,到处充满了大自然的魔力。
劳动和快乐使面色苍白的玛丽脸上泛起了健康的红润,食量慢慢增加,身体也变胖了,人也变得漂亮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她由霸道孤癖变得随和亲切,忘记了忧愁和痛苦。在好奇心的引领下,玛丽又结识了忧郁悲观的少爷柯林,听着柯林伤心的哭泣,她耐心地宽慰他;面对柯林的粗暴无礼,她暴躁地训斥他,最终以自己的乐观感染了柯林,帮助他战胜了”心魔”,把他带进了生机盎然的秘密花园。沉睡了十年的秘密花园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苏醒了,”墙上、地上、树上、摇荡的枝条上、卷须上,已经爬上了小小嫩叶组成的无瑕的绿色面纱,草里,树下,凉亭里的灰色高脚花瓶,这处,那处,到处都是一点一点、一泼一泼的金色、紫色、白色,一棵棵树在他头上捧出团团粉红与雪白,有翅膀扑闪,隐约的甜美笛声,嗡嗡作响。”那里百花盛开,绿草如茵,鸟儿啁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他们在秘密花园里快乐地游戏,健康地成长。
柯林变成了一个英俊、生气勃勃的高个儿男孩。在欧洲旅行的克莱文先生收到了索尔比夫人写给自己的信,证实了梦中他听到心爱的妻子让自己回到花园的甜美、清澈、快乐、遥远的召唤,最终重返庄园,找到了丢失已久的快乐。柯林也赢得了久违的父爱。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产生于18世纪末并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高峰的浪漫主义思潮已经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大为不满,并对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深表担忧。浪漫主义作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借助想象、夸张、比喻等写作手法描绘人与自然相融一体、互相感应的和谐场景,表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生态观,通过大胆的夸张、虚构、想象来呼吁人类回归自然。而对自然的赞美、亲近是浪漫主义文学最常见的主题。浪漫主义在自然观上开启了后来的生态主义。近代以来,环境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人类开始意识到人类中心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生态整体主义应运而生。生态整体主义奠基于卢梭、达尔文、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提倡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反对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反对征服控制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主张控制人类的欲望,提倡物质简单化、精神丰富化。现代生态主义吸收了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融为一体和诗意的栖居的生态哲学,这是生态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最美好的设想。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又盛行生态批评。生态批评最显著的特征是生态整体主义,反对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之上,把是否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标准。生态整体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无限膨胀的欲望而掠夺自然资源,反对人与自然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秘密花园》就是受到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创作的。
伯内特在英国的住所周围有几个带围墙的花园,其中一个她用来做户外书房,是她“自己的屋子”。《秘密花园》也是1909年她在纽约长岛布置自家花园时突发灵感而创作的。
人物介绍
玛丽
小说《秘密花园》的主人公玛丽是个印度出生的英国姑娘,她任性自私,10岁时的一场霍乱使她沦为孤儿。于是,她被送回英国约克郡的密素斯维特庄园,和姑父克雷文先生一起生活。在那里,她无意间闯入了一个禁闭已久的花园并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遇见了总想着自己会成驼背的表兄弟柯林。在农家小伙迪肯的帮助下,她决心把整个花园修葺一番并拯救长期卧床的柯林。在劳动过程中,玛丽逐渐体会到了与大自然接触的快乐,并慢慢变成了一个健康自信的女孩。同时,玛丽还积极鼓舞引导柯林,使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完成了拯救与自我救赎之路。
迪肯
在小说中,迪肯陪伴着玛丽改造花园,积极引导玛丽健康成长。迪肯是个12岁的与众不同的农家小伙,熟悉沼泽地所有的花草与动物,沼泽地上的动物们都喜欢他。“他跟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他可以像印度土人驯蛇一样驯狐狸、麻雀和鸟,他在短笛上吹出非很轻的音调,它们就会跑来听。尽管他只是沼择地一个很不起眼的男孩,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长着一张滑稽的脸和一头乱糟糟的锈红色头发,而身上却散发着欧石楠,青草和树叶的香味。
柯林
柯林和玛丽同龄,但是他过去的十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因为包括他父亲在内的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会夭折,所以不让他出门甚至下床站立。他骨瘦如柴,吃的极少,什么都不合胃口,时不时会无缘无故大发脾气,一听到令他不快的话就开始歇斯底里地哭闹,直到精疲力尽,然后第二天就会发烧病倒。从未踏出房门半步的柯林认为新鲜空气会让他着凉死掉。后来,玛丽经常去柯林的房间给他讲述春天迷人的景象,使柯林梦想着有一天能亲自一睹春天的美景。终于有一天柯林下定决心在玛丽和迪肯的帮助下走出房间,走进花园的柯林立马被大自然的一切深深地吸引住,柯林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苍白的肤色也开始起了变化。在自然中柯林一天比一天结实,他走的距离越来越长了。从来没有胃口的柯林开始常常喊饿,每天吃饭都把盘子舔得干干净净,总期待着火腿能够更厚一点,松饼能更大一只。柯林也很少发脾气了。他脑子里想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柯林如蜡般苍白的皮肤渐渐有了玫瑰般温暖的红润。他漂亮的眼睛清澈明亮,凹陷的面庞也丰润起来。头发柔软而又有生机,嘴唇也丰润起来,他完全从病症中恢复了过来,健康成长。
克莱文
在过去的多年中,克莱文先生在遥远的地方四处周游,从大自然中寻得解脱。在景色宜人的野外,克莱文先生终于摆脱了长期困扰他的丧偶之痛。在静谧的大自然中他感受到一种宁静正占据他的内心,这宁静越来越深沉,冥冥中他听到亡妻和儿子的呼唤,梦醒后终于恍然大悟回归家庭。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在《秘密花园》这部小说里,作者伯内特以秘密花园的“复活”为衬托,细腻地刻画了玛丽、柯林、克莱文先生几位主要人物性格从孤癖痛苦到健康快乐所发生的巨大转变,旨在告诉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当面对挫折和痛苦时,要学会开启心灵的秘密花园,敞开心扉,微笑面对人生,战胜自己,战胜磨难。每个人都应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永远放弃自己。
《秘密花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高度一致性,表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主题。它是西方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结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秘密花园》的情节富有传奇性和奇特性,小说里描绘的是超现实的、主观化的世界,在约克郡的某一片荒原上,动物和以迪肯为代表的人类和谐共居,亲密无间。主人公玛丽和柯林从因远离自然而体弱多病、性格怪异,又因为回归自然而变得美丽、健康,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阐释,其天人合一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希望和理想。
《秘密花园》是一部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它象征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旅程。在现代主义作品中,精神旅程通常是毫无目的和希望的,然而伯内特在这部小说里用一篇儿童故事对现代主义主题给出了另外一种阐释。诵过对玛丽,柯林和克莱文的刻画,描述了现代社会的荒谬:它来源于生活的不和谐,以疏离,体弱无力和幻灭的方式体现出来。小说中共个主人公分别经历了生活中的不同冲突。尽管如此。伯内特没有放弃希望,而是为只位主人公设置了个人乌托邦的路程。旅程中,她把秘密花园作为乌托邦国的象征,它具有治愈人们身心的魔力,象征着上帝的神圣力量。除此之外,她还安排了索尔比一家象征着乌托邦上国里的爱与和谐。至此,现代社会的荒谬得以在乌托邦里慢慢化解。
最后伯内特设置了幸福充满希望的场景,给现代人提供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并以此表示出对内心世界的关注。玛丽的问题来源于与外在世界缺乏联系和交流,通过在秘密花园里与大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重获自我认识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关系;柯林的问题来源于对自己命运的恐惧和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最终花园的魔力治愈了他的身心。而且大自然的力量也最终影响并打动了克莱文先生。小说结尾作者设置了秘密花园中大家一起幸福开心的美好场景。
艺术特色
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都是意在塑造人物,使人物性格的刻画具有环境的依据,人物性格与环境密切相关。故事中的三个孩子性格各异,就是受居住环境影响的结果。玛丽在潮湿闷热的印度长大,柯林从未出过房门,迪肯在大自然中摸爬滚打。成长环境在他们的各自身上都有迹可循。
人物形象
在书中作者塑造了几个角色,每一个都有各自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同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比较简单。比如迪肯总是温和善良的;玛莎在任何时候都是温柔的;苏珊索比夫人总是如此精明,从未出过错。在这部小说中,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刻画和环境描写中被广泛的运用。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或对立的人、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得对比双方在对方的反衬下更加鲜明和突出,强化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表达力度和感染力。
例如不同人物角色间的对比,如迪肯与柯林的对比,迪肯与玛丽的对比。作者把故事中不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展示出不同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象征
小说使用了象征手法来写。最突出的,在故事里花园是玛丽的象征,花园实际上是另一个玛丽,是自然化的玛丽。这个花园被封锁了十年时间,而玛丽在找到这个花园的时候正好是十岁。她们俩正好同龄,而这不是一个巧合。根据故事情节,在过去的十年间,玛丽和花园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面貌。玛丽在炎热的印度居住,那里的环境、气候使玛丽的内心正如那没有生命、没有植物的花园一般,死气沉沉。在玛丽心里,没有阳光、没有爱,死寂得也像被废弃的花园。玛丽自生下来起就从来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爱和教导,内心世界逐渐被封锁起来,拒绝别人的善意。那些想要对玛丽表达同情的人们也都不仅因为玛丽的麻木不仁而没有成功,更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打开玛丽心房的那把钥匙。这和那些想要进到秘密花园却没有找到钥匙的人一样。
框架
可以说,伯内特在小说的创作中脱离了家庭小说的框架,突出了玛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现愿望的过程,使《秘密花园》变成了一本女孩子的“历险”故事。
另外,伯内特在构思故事情节时颠覆了传统童话的情节。在传统童话中,女主人公是被动的,要等待男性的解救。白雪公主要靠七个小矮人的帮助和王子的救援;睡美人要靠王子来唤醒;灰姑娘的生活要靠王子来改变,等等。总之,在传统童话中,女性是弱者。而男性是强者,他们战胜艰难险阻,救出身陷困境的美丽公主。
然而,《秘密花园》中的玛丽是强者。是她救助了柯林。遇见玛丽之前,柯林是一个病态的男孩:他的脸尖瘦,色如象牙,眼睛衬着脸显得太大了,大卷的头发贴在额上让他的脸更小了。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他会是个驼背,并且活不久。他因此总是躺在床上,并且毫无来由地发脾气。是玛丽制止了他的坏脾气;是玛丽告诉他他不是驼背;是玛丽将他带到室外,带到秘密花园;是玛丽鼓励他站起来;是玛丽将他变成了“和约克郡任何一个男孩一样有劲儿、一样稳当”,生气勃勃,眼睛里充满了欢笑的健康男孩。
作品影响
《秘密花园》是美国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的代表作,该书于1911年首次出版并很快畅销于美国和英国。此后不断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幼儿读物等等。一百多年来,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
《秘密花园》曾经先后十几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卡通片、话剧、舞台剧。1939年,《秘密花园》被美国电影大师霍兰德再次改编为电影,电影名为《小孤女》这部经典影片再次使霍兰德获得巨大声誉。在英语的儿童文学作品里,该书被公认为是一部无年龄界限的佳作。它作为严肃的文学作品被收入牛津《世界经典丛书》,并影响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和D.H.劳伦斯的写作。
《秘密花园》在1911年发表时就成为畅销书,后来同时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多次再版,版本数不胜数。1919年、1949年、1993年三度在美国被拍成电影,1994年制作成电视卡通片。这三部电影都是当时卖座的儿童电影。
20世纪初,《秘密花园》刚刚出版的时候就被改编成音乐剧话剧。1991年再次被改编成音乐剧,大获成功。编剧是曾经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玛霞·诺曼(Marsha Norman)。本剧演出场次高达706场。美国电影的大奖是奥斯卡,戏剧则有托尼奖(Tony Award)。1991年的托尼奖中,《秘密花园》获得了两个重头奖项。玛霞·诺曼获得最佳音乐剧编剧,而扮演主角玛丽的戴西·伊根(Daisy Eagan)成为托尼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至今美国大大小小的剧团不断改编这部小说,在各地上演。
在英国,这本书同样家喻户晓,深得媒体和大众青睐。在1975年和1987年两度被拍成电影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
除了电影,根据《秘密花园》制作的各种产品,从磁带有声书籍、幼儿图书、简写本、缩写本,到玩具书、文具、手工艺品,不计其数。出版至今90多年,历史上有多少次再版已经无法计算,销售册数以千万记。在美国市场上,全文的《秘密花园》就有30个版本。
《秘密花园》在美国经常被学校老师当做英语教材,因为它的语言平易而又极为传神,同时思想丰富,情节精彩曲折,容易吸引小孩子。
一方面,几乎任何一个西方的儿童文学经典书目,都会收入这部小说;另一方面,至今它仍然是众多出版社的“常青摇钱树”,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插图、不同的装帧,年年常新,就是因为不断有读者买。有许多读者小时候读《秘密花园》,长大之后仍然读,又买给自己的孩子读。隐然形成一个读者群,所以其他作者也来续写。当代儿童文学作家苏珊·穆迪写了《重返秘密花园》。乔·威森菲尔德写的续集在2000年被不同的导演拍成两部电影,一名为《重返秘密花园》;另一名为《回到秘密花园》。
菲利斯·必克斯勒在他的著作《秘密花园:大自然的魔法》里证明,诺贝尔奖得主T. S.艾略特的《四重奏》和D. 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明显受到《秘密花园》的影响。
作品评价
一本神奇的、充满糖果香味的书。
——《纽约书评》
这是一个关于大自然的魔法和人类美好心灵的故事。
——《时代周刊》
《秘密花园》包含了20世纪西方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几个重要主题:一个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二是提倡回到自然;三是神秘主义。
——美国作家 安丽森·卢瑞
作者简介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1865年随全家移民美国田地纳西州,1873年与伯内特博士结婚,生有二子。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从18岁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故事,贴补家用。她的第一本畅销书是28岁时出版的《劳瑞家的闺女》,取材于幼年她在英国煤矿的生活。可是让她闻名于世的,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3 11:5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