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神道书者,本根与阴阳合,与神明同;即通天之神道,晓无数天下事,圣贤得而天下治的书。语出道教第二圣经《太平经》:「甲部第一又云:“诵吾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核事文,三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阴阳合,与神同门。核事文者,核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
简介
在《《道德经》的传授、诵读与道教法位阶次》里有详细的说明授道的程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后出现了不属于三洞四辅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洞渊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这些新法位也有相应的仪式,如南北朝末期问世的《升玄内教经》(敦煌写本P.2445)记载了传授升玄法位经箓的登坛告盟仪式,东晋南朝朝问世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法次仪》、《传授经戒仪注诀》记载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现了洞渊神咒斋仪(DZ 525《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DZ 526《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DZ 527《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DZ 1430《道藏阙经目录》著录了北帝法位仪式。总之,中古道教的法位制度与《道藏》的三洞四辅分类体系并不完全对应。
基本释义
所谓神道书者、圣贤得而天下治的书
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
阴阳合,与神同门。核事文者,核事异同,疑误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一为守本法天之神道书,二为守中效地之核事文,三为守末从文之浮华记。
道教神道书乃神所传,于是乃曰:「是以得神道上天者,但能以
天耳。夫道耳目所听视,无前无后,无覆冥,无障蔽,洞彻见无数天下事,能听无声之声,能见无形之形。夫作
仙道者,当故持
天耳目听视,乃能有所见。」一者《
太平经》编纂体例的第一部分,亦即其核心内容就是“神道书” 。神道又称
天道,语出《
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
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
不忒,圣人以
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太平清领书神明之道”和“清明之神道”。
「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太平经》指出:“然则精学之士,务存神道,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一以化三,左无上,右玄老,中太上。太上统和,无上摄阳,玄老总阴。阴合地,阳合天,和均人。人、天及地,号为三才。各有五德、五纂伦分。脩事毕,三才後後,当作後一。得一者生,失一者死,能遵上古之道,则到太平之辰,故曰三老相应。”“三一”包含相互关联的两方面内容,一指精、气、神三者混一得长生,一指君、臣、民三者合一致太平,这是《
太平经》提出的
内圣外王道书、天经、圣经与神道书的关系
神道书又简称“神书”、“道书”或曰“
天经”“
天书”。古代帝王封禅,皆于
道坛授予天书、
符箓。至宋朝,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一曰天书,八会是也;二曰神书,
云篆是也。」「校而论之,八会之书,是书之至真,建文章之祖也。」「今小之道书,以为
天经也;拘校上古、中古、
下古圣人之辞,以为
圣经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大德之辞,以为德经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贤明之辞,以为贤经也……所言拘校上古、中古、下古道书者,假令众贤共读视古今诸道文也,如卷得一善字,如得一善诀事,便记书出之,一卷得一善,十卷得十善,百卷得百善,千卷得
千善,万卷得万善,亿卷得亿善,善字善诀事,卷得十善也,此十亿善字;如卷得百善也,此百亿善字矣。书而记之,聚于一间处,众贤共视古今文章,竟都录出之,以类聚之,各从其家,去中复重,因次其要文字而编之,即已究竟,深知古今天地人万物之精意矣。因以为文,成
天经矣。」可谓,神道书的地位实则比
圣经要高。《易‧
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
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老君《
道德经》,乃是大乘部摄正当三辅之经,未入三洞之教。」「《
道德经》者乃天地之至妙,有
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无不包,细无
不入,宜遵之焉。」
「人者,正谓帝王一人也,上德易觉知行道书之人也。据
瑞应文,不疑
天道也,深得其意,则寿矣。」《皇灵》上载延年避灾之事及符文,乃道书也。「宪家世述道书,推求先圣往贤之所撰集,不可穷尽,千室不能藏,万乘不能载,犹有漏逸。或言浮诞,非政教所同,经文史官记事,故略而不取,盖偏国殊方,并不在录。」
储光义诗云:“名岳征仙事,清都访道书”。
刘长卿有诗:“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唐宋以降,
道教神道书录于《
道藏》 中。
道教神道书
道教分道经、
符祝、仙丹三脉。汉唐时期,
道教神道书以《黄帝》《
老子》为旨,以《
大易》、《
老子》、《
庄子》为宗,辅以道经
符箓禁呪,
图谶秘纬,
阴阳五行,
风角星算,
辟谷导引之法,另有飞炼金丹之术。
元始天尊,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
穷桑之野,授以
秘道,谓之
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
太上老君、太上丈人、
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
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道经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天尊之
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辨析之。自天真以下,至于诸仙,辗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经历年载,始一
开劫,受法之人,得而宝秘,亦有年限,方始传授。上品则年久,下品则年近。故今授道者,经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道合体。其受
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书,纪诸天
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赍金环一,并诸
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
道经中以
三洞为尊,三洞通天之神道,为万法之本。洞真、洞玄、洞神的
仙阶依次递减。三洞皆
元始天尊所传。「第一洞真为大乘,第二洞玄为中乘,第三洞神为小乘。从三洞总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为辅经。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三辅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贯总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又从七部泛开三十六部。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传记,第十一赞诵,第十二表奏」。
「《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凤篆龙书,金编玉字,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源。故《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本际经》云:若有经文,具十二部,应三洞者,是名正法。《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以不测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义相通。《洞真》者,灵秘不杂,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也……故初教名洞神神宝。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名洞玄灵宝。既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名洞真天宝也。通名宝君者,宝是可尊,君是群义,明为群生之所尊仰也。又《洞真法》天宝君住
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
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此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宝之所立也。」
符箓
符箓者,用《河图》、《洛书》符号或云篆天书书写在纸帛等物上用以消灾祈福、厌劾鬼神。《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后汉书·方士列传》云:「又河南有麴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符本之中有天上天下,一切灵祇名字。天下鬼神无有不伏
符箓驱使。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如符契。汉代
纬书《龙鱼河图》云:“天遣
玄女,下降黄帝兵信神符,伏
蚩尤,黄帝出车决曰:蚩尤无道。帝讨之,梦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坛而请,有玄龟衔符从水中出,置之坛中。盖自是始传符策也。”《
帝王世纪》云:黄帝讨蚩尤,西王母以符投之。”于是,「蚩尤请
风伯、
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
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
神明,符皆神明所授。」「有自来符、金光符、太玄符三卷;通天符、五精符、石室符、玉策符、枕中符、小童符、九灵符、六君符、玄都符、黄帝符、少千三十六将军符、延命神符、天水神符、四十九真符、天水符、
青龙符、白虎符、朱雀符、
玄武符、朱胎符、七机符、九天发兵符、九天符、老经符、七符、大捍厄符、玄子符、武孝经燕君龙虎三囊辟兵符、包元符、沈羲符、禹步符、消灾符、
八卦符、监乾符、雷电符、万毕符、八威五胜符、威喜符、巨胜符、
采女符、玄精符、玉历符、北台符、
阴阳大镇符、枕中符、治百病符十卷、厌怪符十卷、壶公符二十卷;九台符九卷、六甲通灵符十卷、六阴行厨龙胎石室三金五木防终符合五百卷、军火召治符、玉斧符十卷,此皆大符也。其余小小,不可具记。」
道教内部又分正一盟威法箓、洞神三皇部法箓、高玄部法箓和升玄部法箓、灵宝部法箓和上清部法箓。
祝词
道书云:凡道士理发将髻及沐头将散发之时,先叩齿七通,乃祝曰:
“太帝
散华,玄归大神。今日元吉,理发沐尘。
辟恶除患,长生神仙。毕,乃髻之。竟,又叩齿七通,都毕。此名为太帝
散华理发内法。令人终年不病,耳目聪明,头脑不痛。”
凡道士浴身及洗手面之时,先临水叩齿三通,乃祝曰:
“四大开朗,天地为常。玄水澡秽,辟除不祥。双童守门,七灵安房。云津炼灌,万炁混康。内外利贞,保兹黄裳。祝毕,又叩齿三通,乃洗手面。此名为澡秽除凶七房祝法。常能行之者,使人
神明血净,辟诸凶气。”
儒教神道书
《
易经》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
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易传·
系辞》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
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
神明其德夫。」《
道德经》云:“推
天道以明人事”。「今天师为太平之气出授道德,以兴无上之皇,上有好道德之君,乃下及愚贱小民,其为恩廼洞於六合,洽於八极,无不包裹」。因而诗书礼乐之道也是天下万世的神道之教。「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
覆育万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养育万物。经者,常也,天以
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泾。」五经亦为神道书。
道教儒家共通法天神道。
「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壁也,像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辟之为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也」。圣人经典是教导天地、
神明、人伦之道的神道书。「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圣人之
神道设教,观乎天而得之,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之所以为天也,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圣人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圣人之所以为神也。」神道儒道理一而已矣。儒道两家
神道设教,异曲而同工。「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人经典是教导天地、神明、人伦之道的神道书。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
节人,乐以
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
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神道书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