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孔圣文
杨朝明创作的作品
杨朝明教授,1962年7月出生,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儒学家。现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从学术泰斗、历史学家、古文字家李学勤先生学习历史文献学。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多次应邀赴香港、台湾、韩国、欧洲等诸多国家和地区讲学,传播儒学思想。
作者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职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山东省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鲁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曲阜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孔子研究》执行编委,武汉大学《儒家文化研究》编委,四川大学儒藏工程学术委员,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版《儒教文化研究》编委。
对传统文化广泛涉猎并有不凡造诣,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中国思想文化等,侧重于儒学文献与儒家学术史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先后出版的著作有《九家旧晋书辑本》(校补)、《齐鲁文化》、《鲁国史》(合著)、《儒教名流》、《儒家文化面面观》(主编)、《周公事迹研究》、《鲁文化史》、《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等。在《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孔子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创作缘起
每年的祭孔大典都会吸引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在大典中诵读的祭文更是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在继许嘉璐、范曾金庸等国内知名学者撰写的祭文后,2011年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上将要诵读的《祭祀孔圣文》,由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执笔撰写,全文800余字。
本祭文分为通行版和原稿两种版本,原稿言辞深奥,字数较多。通行版按要求进行了删削。在祭祀大典上正式恭读的祭文通行版,有重要改进。
通行版
维公元2011年9月28日,岁在辛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2周年,山东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内外宾朋,谨备蔬果鲜花,献以乐舞,敬告夫子之圣灵。
煌煌中华,郁郁文明,唐虞稽古,夏商乂宁。文武周公,天下景从。嗟我夫子,降诞昌平。少贱鄙事,博学多能。通天之德,旁彻物情,金声玉振,爱集大成。乾坤并立,日月代明,阴阳合和,万物蒸蒸。首出庶物,人为秀灵。礼自外作,乐由心生。好恶有节,敬德怀刑。言则忠信,行则笃敬。和而不流,与时偕行!为政以德,仁爱百姓。举直措枉尚贤使能。知民之欲,察民之情,富而后教,德化流行。远来近悦,万邦咸宁。大哉夫子,既圣且明,出类拔萃,卓乎独盛。垂仪立极,百代同宗。三千弟子,惟道是弘。章句汉唐,义理宋明。远播欧美,泽及亚东,夫子精华,代代相承。
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社会祥和,物阜民丰。巍巍神州,荡荡德风,仁爱诚信,中华魂灵。济济多士,众志成城;融古铸今,中西会通。而今而后,乃昌乃隆。炎黄子孙,祈祥鞠躬;四海一家,天下大同!伏惟尚飨!
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恭撰】
原稿
维公元2011年9月28日,岁在辛卯,至圣先师孔子2562年之诞辰,海内外宾朋,港澳台同胞,以虔诚之心、尊崇之意、敬仰之情,谨备蔬果鲜花,献以乐舞,肃立恭拜,告祭于夫子暨诸圣哲贤儒。其文曰:
煌煌中华,郁郁1文明,绵绵相延,斑斑可征2。穴居野处,易以室宫;结绳而治,书契彝铭3。 唐虞稽古,夏商乂宁。文武周公,万邦景从4。钦崇天道,体恤人情。制礼作乐,地纬天经5。
降至东迁6,霸者7迭兴。任以权智8,谲而非正9。君臣相弑,父子有争10。战伐不已,民不聊生。嗟我夫子,诞于昌平11。少贱鄙事,天纵多能12。通天之德,类物之情13。博学无已,爰集大成14。
百物何长?四时何行?人从何来?礼由何生?惟天为父,惟地为母15。阴阳相辅,人最秀灵16。 礼自外作,乐由心生17。节心和声,四达以通18。 庶物有体,人而无诚!人而无诚,何止何行19?
五帝用说,三王有度20。天叙有典,五礼有庸21。人生而静,感物而动22。好恶有节,以怀德型23。 择乡就士,防邪近正24。仁义在身,思虑通明25。出入由户,惟道是从26。言则忠信,行则笃敬27。
春秋错行,日月代明28。政犹蒲卢,待化以成29。知民之欲,察民之情30。庶政惟和,四方咸宁31。 日月西移,江河东流,人道惟中,与时偕行32。趋时以变,变而遂通,通则恒久,如岗如陵33。
嗟我夫子,既圣且明,述而识文,作而知情34。垂仪立极,山海麟凤,生民以来,卓乎独盛35。弟子拱卫,后学述宗36。章句汉唐,义理宋明37。千秋荣辱,百代废兴。摇撼摧夷,沐雨栉风38。
秋高气爽,玉宇澄清。国家业安,民人心定。 知止能定,福善盈盈。静安能得,39利用厚生40。诚正修齐41,物阜42民丰。胞与骨肉43,戮力44同躬。 操危虑患,自强庄敬。众志成城,神州永宁。
巍巍中华,荡荡德风,穆穆45文庙,熠熠46儒行。 轮奂之美47,文化之盛;仁爱诚信,吾族魂灵。 济济多士,惟道是弘48。古今会通,以昌以隆。华夏儿女,祈祥鞠躬;明德新民49,庶几期成。
呜呼,夫子!魂兮不昧,克鉴斯诚!伏惟尚飨!
【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恭撰】
注释:
1、郁(yù)郁:文化繁盛的样子。《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2、征(zhēng):证明,证验。
3、穴居野处,易以室宫;结绳而治,书契(qì)彝(yí)铭:《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契彝铭,指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此四句简括人类自野蛮至文明的发展历程。
4、唐虞稽古,夏商乂(yì)宁。文武周公,万邦景从:唐虞,指唐尧虞舜。《尚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按《尧典》、《舜典》开头,均为“曰若稽古……”。意指唐尧、虞舜之事是由口耳相传而来,属传说时期。乂宁,治理,安宁。此四句指出由唐虞而夏商,而夏商而西周,特别是文武周公时期,政治文明逐次演进,文化影响也日渐扩大。
5、钦崇天道,体恤人情。制礼作乐,地纬天经:《尚书·周书》等篇多次提到周公要求成王等钦敬天道,体恤小人。制礼作乐,制定礼乐制度;经天纬地,指周公于西周初建时期的政治实践。
6、东迁:西周为犬戎攻破后,周王室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7、霸者: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8、权智:权谋,智谋。《桓谭新论》说:“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由德化,三王由仁义,五伯以权智。”
9、谲而非正:诡诈而不正派。《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0、君臣相弑,父子有争:《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指春秋时期,君臣父子之间伦理败坏、相互残害的情状。
11、诞于昌平:诞,降生,诞生。昌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zōu)邑。”在今曲阜市东南。
12、少贱鄙事,天纵多能:鄙事,指低贱而琐碎的事务。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其弟子子贡却认为:“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应将两者结合来理解。
13、通天之德,类物之情:《易·系辞下》:“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子集成上古三代之学,更兼具三代圣王之德,故此是借指孔子之德能。
14、博学无已,爰集大成:《论语·子罕》:“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礼记·儒行》也说:“儒有博学无穷。”孔子是博学不已的典范。而博学成就了孔子的伟大,故《孟子·万万章下》赞叹:“孔子之谓集大成。”
15、惟天为父,惟地为母:出自《淮南子·精神训》,原作:“圣人法天顺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
16、阴阳相辅,人最秀灵:出自《孔子家语·礼运》,原作:“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亦见《礼记·礼运》,略同。
17、礼自外作,乐由心生:出自《礼记·乐记》,原作:“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意为乐由内心发出,礼则为外在约束及表现。
18、节心和声,四达以通:出自《礼记·乐记》,原作“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此及前二句讲礼乐文化与政治人生密不可分,乃西周政治文明、道德伦理之核心理念。
19、庶物有体,人而无诚!人而无诚,何止何行:《诗·墉风·相鼠》有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祭文四句取义于此。庶物:万物,众物。
20、五帝用说,三王有度:出自《孔子家语·五帝德》,亦见《大戴礼记》同名之篇。意为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帝之事主要依靠传说,而关于夏、商、周三代圣王则存有现成的法度。
21、天叙有典,五礼有庸:出自《尚书·皋陶谟》,原作:“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此二句意为上天安排等级秩序之常法,而人则要遵循各种礼仪和常道。
22、人生而静,感物而动:出自《礼记·乐记》,原作:“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23、好恶有节,以怀德型:《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说文》:“怀,思念也。”此指人注意力所集中的地方,有关注之意。刑:张有《复古编》曰:“从刀井,法也。”字形与汉石经一致。今本皆作“刑”,有法典、礼法之义。实际上,此“刑”与“型”相通,有法式、典范、榜样的意义。如《大盂鼎铭》中“今我唯即型宪于文王正德”,《诗·周颂·我将》中“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大雅·思齐》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皆有此意。祭文此处意为心有典范、法则。
24、择乡就士,防邪近正:出自《大戴礼记·劝学》,原作:“处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亦见《荀子·劝学》,略同。
25、仁义在身,思虑通明:出自《孔子家语·五仪》,原作:“所谓君子者,……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亦见《荀子·哀公》,略同。
26、出入由户,惟道是从:出自《论语·雍也》,原作:“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27、言则忠信,行则笃敬:出自《论语·卫灵公》,原作:“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笃敬,忠厚恭敬。
28、春秋错行,日月代明:《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祭文二句即取义于此。
29、政犹蒲卢,待化以成:出自《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原作:“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蒲卢,蜾蠃,即土蜂。相传其取螟蛉而收养,以为“义子”。此处比喻统治者施政,应视民如子,并对其加以教化。
30、知民之欲,察民之情:《孔子家语·入官》:“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祭文二句取义于此。
31、庶政惟和,四方咸宁:出自《尚书·周官》,原作:“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此处意为实施各种政令都应以和谐为本,这样四方万国才可皆平安无事。
32、日月西移,江河东流,人道惟中,与时偕行:《逸周书·武顺解》:“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祭文四句即取义于此。孔子儒家的中道思想与文、武、周公渊源极深。其精华在于“时中”。《礼记·中庸》:“君子而时中。”意为中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发展变迁之中的。这就要求君子只有“与时偕行”(《周易·干·文言》),才能真正做到中庸。
33、趋时以变,变而遂通,通则恒久,如岗如陵:《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诗经·鲁颂·閟宫》:“三寿作朋,如冈如陵。”
34、嗟我夫子,既圣且明,述而识文,作而知情:出自《礼记·乐记》,原作:“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意为通晓礼乐功能的人才能制作礼乐,熟悉礼乐表现形式的人才能传授礼乐。制作者,称圣;传授者,称明。而孔子,就是这种述作礼乐、既圣且明的人。
35、垂仪立极,山海麟凤,生民以来,卓乎独盛:仪、极,皆指法则,法度。如曲阜孔庙大成门旁悬雍正御书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两间功化同流。”山海麟凤,比拟孔子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孟子·公孙丑上》:“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进而指出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36、后学述宗:《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汉书·艺文志》称儒家者流:“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37、章句汉唐,义理宋明:此指儒学尤其是经学发展的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至唐比较重视章句、训诂之学,而宋至明则比较重视经义、义理之学。
38、千秋荣辱,百代废兴。摇撼摧夷,沐雨栉风:此处概指孔子、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兴废、荣辱及风雨等。
39、知止能定,福善盈盈。静安能得:《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0、利用厚生:出自《尚书·大禹谟》,原作:“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为尽物之用,使民众富裕。
41、诚正修齐:此是简括《大学》之“诚意、正心、修身、其家”而言。
42、阜:盛、多之意。43、胞与骨肉:胞与,“民胞物与”之简称,即以民为同胞,以物为朋友。胞与骨肉,此指我民族之全体同胞骨肉。
44、戮力:并力,合力。
45、穆穆:庄重,严肃。
46、熠(yì)熠:光耀,鲜明。
47、轮奂之美:即美轮美奂,此指孔庙建筑高大、华丽。
48、惟道是弘:出自《论语·卫灵公》,原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语体现儒家的主体担当意识。
49、明德新民:出自《礼记·大学》,原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此即儒家的“三纲领”。
访撰写者
“万山遍列终归云横泰岳,千载传承共仰源溯仲尼”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渐渐拉开序幕,一场国际间的盛会,用一根名曰“孔子文化”的主线引来了四方宾朋。作为历届孔子文化节中的重要一环,每年的祭孔大典都会吸引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在大典中诵读的祭文更是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在继许嘉璐、范曾、金庸等诸先生撰写的祭文后,今年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上将要诵读的《祭祀孔圣文》,由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执笔撰写,全文800余字。
2011年4月份,杨朝明教授收到撰写辛卯年祭孔大典祭文的邀请。“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人物,撰写祭文表达个人对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解,对孔子、儒学研究者来说,是十分荣幸的事情。祭孔大典影响很大,前些年的祭文都出自知名人士或著名学者,这些人撰写的祭文水平高、影响大。我在他们之后撰写,不免诚惶诚恐。”在谈及当初的感受时,杨朝明教授这样谈到。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学术界专家,能为高山仰止的圣人孔子书写祭文是极为荣耀的事,但也不免深感重任在肩。在接受邀请后,杨朝明教授迟迟没有动笔。为了能使祭文展现出至圣先师孔子的千秋伟绩,表达出后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无限敬仰,杨朝明先是细心阅读了大量传统祭文,并专门找来前人书写的祭孔文章认真研读,包括近几年许嘉璐、范曾、金庸等诸先生撰写的祭文,觉得应当写出自己长期以来对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点心得,努力使这篇祭文体现“典雅大气”的特点。
杨朝明教授认为,在自己撰写的祭文中,应当对孔子思想学说有一个“正本清源”的体现,这应该是祭文首先要表达的内容。“我们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又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孔子的思想来源于哪里,又是怎样逐渐发展形成的?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梳理,否则就不能完整呈现出孔子‘集大成’的思想高度和历史地位。”另外,儒学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曾受到两次比较大的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到宋代逐渐形成疑古思潮,疑经疑传;一次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中国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反传统的传统”。这些内容不应回避,在祭文中如何表达,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式表达,是杨朝明思考的另一个问题。祭文的落脚点,则在于对孔子思想、儒学现代意义的思考。杨朝明教授说:“孔子本身是一个文化符号,孔子思想学说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传承至今,仍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中,对于仁、义、信观念的信奉,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生态度,在今天同样彰显着独特光彩。”
在反复酝酿斟酌的基础上,杨朝明开始动笔。“写得很顺利。第一稿出来后,自己感到还比较满意。我又专门找来一些青年朋友,包括自己的博士研究生,把这份文稿给他们看,请他们提意见和建议,根据大家意见进行了一些修改,最后定稿。在我自己看来,这篇祭文整体比较浑然一体,与自己追求的风格典雅大气、刚柔相济比较接近。”
在谈到这篇祭文的风格时,杨朝明教授说道,“自己感觉有点‘学究气’,用典比较多。优点、缺点可能都体现在这点上。不用典,也写不好,但用典多了,就不太容易看懂。”杨朝明教授的学生崔海鹰博士评价说,这篇祭文的特点可用“原道求真、返本开新”来概括,“简单说来,就是力图在古代文明的具体背景下,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领略真正的儒家之道。在此基础上,立足现代问题意识,关注孔子学说的新发展及其对现今社会的积极意义。祭文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一位博学的导师,是一位乱世的觉醒者,是一位对天道时世、人情都有深刻认识的思想者,更是一位集其大成、泽被后世,堪称民族之魂、人类祥瑞的圣人。”
杨朝明教授说:“我写的祭文,虽不一定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却是我的努力追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30 18:59
目录
概述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