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向来崇敬鬼神,祭鬼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在每年的
鬼节进行打扫坟茔,
祭祀鬼神,超度亡灵,
放河灯等习俗,后来发展成为在
鬼节进行郊外踏青,悼念先祖的活动。
传统习俗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中国古代“
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
墓祭,
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
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
祭祀的
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祭鬼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
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
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
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
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文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
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
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以前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当然,
鬼节这一天,从山野到街路,到处火光闪耀,烟气缭绕,纸灰飞扬,造成环境的污染,有时还会酿成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什么办法呢?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人那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
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
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
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
火星,但对
上帝仍然
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中国人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
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中华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祭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
不可缺少的。传说中阴历7月15日是
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那天它们可以在
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称之为
鬼节。
七月十五,
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
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
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
阴间也要做鬼雄!”
祭扫传统由来
中国人有着慎终追远、表达孝思的历史传统。清明祭扫坟茔、
祭祀祖先、“思时之敬”的历史由来已久。所谓“国之大事,祭与戎”,早在
上古时代,帝王、诸侯就非常重视
祭祀宗庙的仪式。《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扫墓的诗句。儿女在父母的坟前,看到芳草萋萋,很自然地感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养育之恩。周朝以礼法治国,周礼极其完备,殡葬、祭扫之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诗·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瘐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孚以侑,以介景福。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诗歌描述的就是周朝贵族在家中
祭祀祖先场景;《诗经·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
受天之祜。”描写的则是周人在郊外祖先墓地扫墓、
祭祀的场景。逮至秦汉,
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此后,历代帝王都将殡葬、祭扫的礼仪皆作为治国之策的一部分。《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到了唐玄宗时,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唐玄宗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据《唐明皇诏》载:“寒食上墓,礼经无闻,近代相承,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
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
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于是寒食清明并称。每逢
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拥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明《帝京景物略》也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
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
鬼节有
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节重在人事活动,
鬼节侧重追怀亡人,神节则以
祭祀天神为主。而祖先
祭祀一直是广为重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重视祭祖?按照儒家的观念,“祭者,教之本也”,
祭祀是维持伦理教化、培植孝道的重要手段。恰如
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庸·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荀子·礼论》“丧礼者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
哀敬,而终
周藏也,……事生
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孔子虽然不信“死后有知”、“人死为鬼”的观念,也依然笃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教导,赋予
祭祀以“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以期达到尽哀、报恩、不以死伤生、教孝的目的。而在中国的民间习俗中,也有“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狗猪”的俗谚,以告诫诅咒那些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
祭鬼文学
祭鬼文(于新渡江)(片段)
祭鬼
陈祝书
盖闻
天开地辟,叹
三皇五帝之茫茫;古往今来,嗟四生六道之滚滚。生死死生生复死,鬼人人鬼鬼为人。这等
轮回哪能得免?然三皇氏一万八千年不知着处,
广成子一千二百岁犹在何方?
共工触倒
不周山,力穷势尽;
后羿射落扶桑日,矢尽弓亡。
女娲炼石补青天,
精卫衔石填北海。几多
枉死,无限伤心。孔门七十二贤,贤贤
希圣;汉朝二十八将,将将封侯。生寄死为,寒来暑往。寿八百八之彭祖,惜也云亡;妖三十二之
颜回,恸呼天丧。钟吕笑为蓬岛路,夷齐甘饿守阳山。秦王筑万里长城,关不住西汉之巨鹿;吴帝铸千寻之铁链,挽不回春夏之长江。人情若春露秋霜,世事如
桑田沧海。沉浮易息,际会难期。……祭鬼趣谈
宋代风行杀人祭鬼
祭鬼
人祭之俗起于商周,
商汤伐
夏桀后,大旱7年,殷吏卜说:“当以人祷”,意思是叫商汤杀人祷雨。战国
秦灵公为防水灾,竟以公主嫁给河伯;
西门豹治邺时,曾将当地祝巫抛入河中进行惩治,原因是这些人残害民女,嫁美女给河神。这是以人为牺牲祭神的例子。也有以俘为牺牲的。
春秋时期,鲁国昭公五年,楚国国君杀蹶由用以衅鼓。晋代范文攻陷日南,杀太守夏侯览,以尸祭天。还有以罪人祭鬼神的。唐德宗时,
唐肃宗女
郜国公主淫乱,被德宗
幽闭宫中,公主之女时为太子妃,太子病,德宗迁怒太子妃,竟然把她杀掉以压灾。到了宋代,杀人祭鬼之俗在岭南及川陕
巴峡地区特别盛行。
《宋会要辑稿》载:陕州长扬县向祚、向收二昆弟,以帮富家杀人为职业,常对路人割截耳鼻,分解肢体以供主子祭鬼。后杀死县民李祈之女,事发被凌迟处死。湖南之俗,亦好事鬼神,杀人以祭之。凡得儒生为上,寺僧为次,其余为下。彬连道为湖南偏僻之地,富贵人家常出钱募人在此物色祭鬼用的人牲。过往行僧及儒生常遭劫难。宋代一儒生赴京赶考,投宿一富家,半夜时一个被骗住此户的少女说富人将杀他以祭鬼,二人趁夜脱逃,告到县衙,结案后发现被杀者已有数十人。《宋史·蛮夷列传》载,荆湖转运使说,
富州有一人叫向万通,杀掉皮师胜父子7人,取五脏及首级以祀魔鬼。正因为宋代杀人祭鬼风行,故皇帝下诏禁止管州等地杀人祭鬼。
祭鬼饮食
祭鬼典故
和珅祭鬼
祭鬼
和珅很珍惜与他的妻子冯氏的感情。自从
和珅的小儿子夭折后,冯氏便一病不起,和珅忧急万分。嘉庆三年(也就是1798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
和珅便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
彩棚,青案供着“牛郎”、“
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
和珅和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但是,他们的祈祷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冯氏依然咳嗽不止,还常伴有血丝。
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
鬼节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惯的贿赂大法,开始贿赂鬼神。冯氏居然
熬过了
鬼节。中秋节到了,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由于节日的冲喜,也是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晕。
和珅一看难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冯氏病故。
和珅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果。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古代祭鬼
在儒家影响范围内,有一件顶可悲可笑的事,祭鬼。祭鬼大体上可分为定时祭和不定时祭两类。定时祭通常在节日如春节、
鬼节举行,
祭祀对象也很明确,主要是那些与祭祀者有明确血缘关系的鬼,如某人的祖先或者某类人的共同祖先。举办这类
祭祀的目的,按孔子的说法,是为了“慎终怀远,民德归厚”的。从中很容易看出,它所表达的,并非
祭祀者的,而是祈盼“民德归厚”者的意愿。因此,
祭祀者做起来泰半很马虎;做归做,实际却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形式:“远”未必真的怀了,“厚”也不见得真的归了。
不定时祭通常在
祭祀者自已或者亲友遭遇意外灾难时举行。譬如,今年6月20日晚上,我和一位朋友在回家途中从高速公路中间的一个缺口摔到了数米深的涵洞里,几成残废,事后,那位朋友梦见是被两位前来讨债的女鬼找到了,迷惑所致。于是,我们的家人便诚心诚意地分别为我们举行了“撒水饭”祭鬼仪式。
“撒水饭”做起来很简单:先是许愿,然后是还愿。其中的愿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对鬼的要求,无非别再骚扰受害者之类;其二是准备对鬼付出的代价,通常是一碗用水泡着的米饭,撒水饭的名称即由此而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商业交易,但是,也很容易使人看清,撒水饭不是一种平等交易:受害者付出了水饭,而鬼付出的,却仅仅是不再骚扰的承诺。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鬼并没有直接作出承诺;承诺仅仅是受害者和其亲友的想象。况且,谁来保证承诺的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