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组建于1958年,1959年改称现名。1987年获得建筑设计综合甲级单位证书。
设计项目
建院以来完成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有冷库、电力、水泥厂等工业项目,有住宅、医院、写字楼等民用建筑。该院1984年设计的江滨大厦是福州市首座高层建筑,1992年设计的新世纪大厦高156米,地下室有6层为国内少见。迄1994年该院设计4327个项目,建筑面积522万平方米,其中获省设计优秀奖9项,市优秀设计奖的21项。
1994年该院下设4个综合设计所和预算所,电算所、勘察室、咨询部等,全院职工205人,其中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162人(高级工程师23人)占职工总人数79.02%。院址在津门路。
发展历程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福州市建工局设计室”,1975年在文革后期“整顿国民经济”的大背景下正式命名为“福州市建筑设计院”。1987年与福建省其他八家设计院同时获得建设部首批认定的甲级设计院证书。
设计院成立之初仅有三十多人,现已有200多名在职员工,其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近15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人,各类注册执业人员100多人;经营业务:现拥有建筑设计、工程勘察、咨询、监理及施工图审查等多项资质证书;经济效益:我院年收入从1988年不足150万元增长到2008年7000余万元。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此时我院承接了福州市大量工厂及部分风景区的设计任务。当年是靠算盘与计算尺设计计算,靠图板与丁字尺绘图,连电风扇都很稀罕。经营不收取设计费,靠行政拨款支付工资与开支,设计人员就凭着对建设事业的忠诚,绘制出一张张设计蓝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业蓬勃发展,我院有幸承接当时福州市第一幢高度超过50m的高层建筑—江滨大厦,据省建委统计确认该项目为省内首座高层建筑。此后,又承接了其它高层建筑。通过设计实践锻炼了队伍,提高了设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
由于住宅建设的发展,我院承接了洋下新村,西凤小区、王庄居住区(第一期工程108幢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任务,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约,住宅多不打桩,这促进了我院对软土地基处理的研究与应用。工程专业人员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推广掌握了土工织布、
振冲碎石桩等多项技术。为保护农田及减轻墙体重量,在福州市建委组织下,我院参与粘土空心砖的应用研究,并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十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设计任务有所减少,适逢省建委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并开展达标验收。我院借此东风进行了全院的质量管理教育,大大提高了全院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使科学管理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2002年通过
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不断持续改进。同时,加强了业务建设,主编或参编木门窗图集、桩基承台,框架节点等省标准图。
九十年代随着邓小平南巡带来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又一次发展机遇到来了。我院承接了“新世纪大厦”(6层地下室,上部46层)设计任务,地下室
逆作法施工技术难度特别大,虽然该工程50m深的
地下连续墙施工后就停工了,但设计工作基本完成,表明我院已掌握了有关技术与应用,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此项技术还获得专利。1995年承接中福湖滨花园(超长大盘地下室上三幢26-30层高层住宅)设计中对结构转换大梁开洞进行研究。该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全国第三届优秀建筑结构三等奖》。
近十余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建筑业迎来一片繁荣。我院先后承接了粮食大厦(22层办公楼)、省滑冰馆,福州海关等高层建筑及三盛“果岭生活”、三盛“巴厘岛”,博美诗邦等住宅小区。虽然得到了机遇,但要发展还要练内功。院领导十分重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多次请天行健等培训咨询机构名师来院授课,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在职工中树立“追求顾客满意,协助顾客实现愿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经营观念,倡导“精心设计,精心管理”的服务理念,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互动的工作模式为客户提供卓有成效的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丰富的专业经验使我们的设计成果符合开发商的合理要求与运作方式,符合政府办事程序和行业规范标准。通过服务,努力架设与建设单位信任、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在院内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则的内部经营机制,为设计人员提供发挥潜能、运行高效,心情愉快的工作环境。
我院近年来设计出许多风格独具特色的新建筑,成功的勘察设计咨询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与客户的好评,先后有几十项勘察设计成果获得建设部、福建省优秀奖或科技进步奖。先后荣获福建省、福州市精神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称号,连续十数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回顾五十年历程,一路风雨一路歌,深感我院是伴随着共和国的繁荣昌盛而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展望前程,任重而道远。海西腾飞拉开帷幕,我院将以“品质成就理想,服务提升价值”的企业精神,为海西建设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