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福建省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省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福州脱胎漆器霖饰技艺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漆艺名匠沈绍安在漆艺生涯中分析古代门匾,为何内心木头已经腐朽,而它用夏布(纪麻布)涂抹生漆的表层却完好无损。于是在传统“夹纱胎”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脱胎霖饰技艺。他利用泥土雕塑成佛像的胚胎,然后用夏布和生漆裱满多层,阴干大漆之后,用水泡烂泥坯,将溶解的泥水倒出之后留下了漆布胎,经过多道的上灰、揉漆,再在表层施以色料,便完成了一座轻巧坚固色泽美丽的脱胎佛像。
道光年间(1821~1850),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脱胎漆器的海外销量增加,因此催生了适合欧美人士审美习惯的仿西式工艺品:烟具、酒具、咖啡杯、花瓶等,并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沈绍安的后人继承并发扬了脱胎漆器的技艺,以精美的工艺品进贡清廷,被朝廷钦赐“四品顶戴”官职,成为一大新闻。沈家人制作的脱胎漆器先后在巴拿马、芝加哥、巴黎、东京、柏林的博览会上为东方的福州漆艺赢得了各种奖项,成为大宗的出口工艺品。
20世纪50年代以后,脱胎漆器保饰技艺人才辈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品《司母戊鼎》《南瓜盒》等在国内外展出,被国际友人评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1959年创作的《毛主席全身像》高达三米,成为“有史以来”体量最大的艺术品。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脱胎漆器,使之发扬光大,福州市整理出版了福州脱胎漆器技法丛书,建立漆艺家档案,整理出优秀作者的独特技艺手法并存档保存,把富有特色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创办福州脱胎漆器专刊,建立电脑资料库,设立漆艺网站,提高扩大漆艺影响力:并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嫁接,把优秀的专家、作者请进院校,走进课堂,以讲座、授课等不同的形式,普及漆艺技艺,培养漆艺人才,建立脱胎漆器的培训基地、实践场所,开展短期的培训班、创作提高班,发现新人,培养新一代脱胎漆器的作者群体:同时,开展国内外的漆艺交流展示,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工艺特征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制作上非常的不易,其结合了脱胎技艺与探漆艺术两者的技术结晶,而且从选料开始一直到漆器成品,都要经过几十至上百道工序。由于工艺复杂,制作与阴干都相当的费时,因此一件漆器往往都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制成,制成的成品还需要在密闭的阴室里阴干很久才行。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在中国传统漆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了使漆色更加鲜艳,特意增加了像蓝、绿、褐等颜色调亮,调和料里掺上用真金、真银碾制而成的金粉、银粉等,为的是解决普通漆色干了之后变黑等弊端,这种方法漆完之后的福州脱胎漆器颜色更持久。制作完成的福州脱胎漆器看起来色彩瑰丽,具有光亮如镜的美感,造型朴雅大方、浑厚有力,嵌饰对比强烈、箔间罩染幽艳,探漆色彩热烈、措擦抛光润泽。还有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等优点。
工艺流程
制胎
以泥塑出盘、杯等器皿及或方、或圆的抽象形态,或动物、或人物的造型。备好4厘米×3厘米的薄铁片(数量、尺寸依泥塑大小而定)。沿泥塑中线,按垂直方向,用一片一片相互紧贴、重叠(约5毫米)插入泥塑,插满一圈。待干后,以毛刷蘸肥皂水,均匀涂于泥塑、铁片两侧,两至三次。
翻石膏
备石膏粉、水、碗、木勺、纤维物(细铁丝、麻、藤、竹箴等)。注水入碗,逐渐撒入石膏粉,随即搅拌成稀粥状。用手指蘸稀粥状石膏,快速弹至泥塑表面和铁片上,薄而均匀为佳,布满全部。趁未干,将泡在石膏浆中的纤维(麻、藤簸、竹箴等)均匀嵌入石膏表面。重复以上作法若干次(以泥塑大小定石膏浆加纤维层数和厚度,如果泥塑较大,需逐渐加纤维和增加石膏厚度)。石膏干后,以手松动插入的铁片,再以钳子夹紧松动之,边拔边用毛笔蘸水,沿铁片与石膏间的缝隙注水,使事先涂的肥皂水起作用。当水渗入,石膏与泥即可分离,分为两半的“阴模”。
裱布
将两半的阴模清理干净,刷三遍肥皂水。备麻布,剪成需要的大小。用小麦粉加水制成襁糊,与生漆和粗瓦灰按1:1:1的比例调制成漆灰糊,用刮锹蘸漆灰糊,均匀涂于备好的麻布表面,沿阴模的凹形随型紧贴,入荫(根据天气温湿度的不同,决定是否入荫)。之后反复裱4~5张麻布。干后将麻布与阴模分离,就获得了麻布胎。把麻布胎拼接,在接缝处用3厘米宽的麻布,如包扎伤口一样裱上一层。
刮灰
以漆与瓦灰按1:1比例调和,将麻布孔刮平,干后打磨。
探漆
打磨好表面,通探一遍生漆,以使其牢固。再操黑漆数遍,每一遍都要研磨表面,以使平整匀净。
装饰
可镶嵌、撒粉、描彩漆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福州脱胎漆器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福州民间工艺的瑰宝。发掘、抢救、保护福州脱胎漆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精美的脱胎漆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美的载体,它的技艺就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中国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传承现状
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在原来沈绍安兰记、德记的基础上成立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还创办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推动漆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福州脱胎漆器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大大超过过去,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
传承人物
郑益坤,男,1936年10月出生。2007年6月,郑益坤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报。项目名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黄时忠男,1942年10月11日出生。2012年12月20日,黄时忠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报。项目名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郑修钤,男。2018年5月16日,郑修钤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报。项目名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保护措施
2009年,福州脱胎漆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5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将“福州漆文化品牌建设”列为福州市深化改革的试点任务之一。
2015年7月1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培训班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开班。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州市漆艺研究会获得“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保护单位福州市漆艺研究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94年,漆画《静物》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同年,漆画《金鱼》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中韩漆艺交流展。
1998年,漆画《榕城古桥》参加在中国台北举办的世界漆艺展。
2002年,漆画《金晖》参加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首届全国漆画展。
2003年,福州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中国当代大师级艺术家精品展”四人联展。同年,福州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在福建福州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四人联展”。
荣誉表彰
1898年,福州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
1984年,郑益坤的作品《春晴蝶舞》荣获全国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
1986年,郑益坤的作品《海之恋》荣获全国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
1986年,郑益坤的漆画作品《蝴蝶兰》获全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被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珍藏。
1994年,漆画《静物》被中国美术馆珍藏。漆画《团圈之乐》发表于《福建大观·福建工艺美术》上。
1995年,大型漆屏风《凌波仙子》被评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室内设计优秀工艺奖。
1998年,漆艺《鱼乐盘》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艺卷》。漆画《静物》《金鱼》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卷》。
1999年,漆画《心愿》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中国美术馆)。
2000年,漆画《心愿》获1909年福建省美术创作一等奖,并发表于《美术观察》第2期。漆画《心愿》被评为福建省第三届文艺“百花奖”二等奖。
2001年,国画《无题》获“新世纪著名中国画家作品展”最佳作品奖。
2002年,国画《玉洁冰清》获第二届吴道子美术基金大展赛金奖。
2005年,漆画《跃鲤图》获福建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金奖(福建福州)。
参考资料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