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福建省福州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福州市台江区的茶亭街。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耻虚斋诗抄》中的《榕城之夕竹枝词》记述:“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受欢迎的状况。很早以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为龙舞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文化特征
茶亭十番音乐使用的乐器有狼杖、大小锣、大小钹等五种。人们为了避免五件乐器组合的单调性,在其中加进管弦乐器笛子、逗管、椰胡等,同时还加进了清鼓和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皆配以双数,形成双笛、双管、双胡,共约十种,乐队即由此基本成型。
茶亭十番音乐的代表曲目有《秦楼月》、《水底天》、《莲花册》、《雁来云》、《石榴花》等。
茶亭十番音乐不仅流行于福州市内,也流行于福州周边农村及福州下属的五区六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蒲等地。
茶亭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其演奏位置的排列十分讲究。茶亭十番音乐主要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曲牌大多表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或体现一定的意境,或描述古老的传说故事。
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项目保护单位福州市台江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参考资料
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文化和旅游部.2023-11-01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1 22:0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