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境内国家级地质公园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境内,是集海湾、岬角、湖为一体的滨海地质公园,具有地质科学旅游价值,规划面积为30.56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东南部滨海地带,东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涉及龙湖、深沪、金井等三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4′09″-118°40′13″,北纬24°30′29″-24°41′19″。公园由深沪湾、围头2个园区组成,规划总面积30.56平方千米,包括陆域面积3.86平方千米。其中深沪湾园区面积14.25平方千米,园区范围:北起晋江市与石狮市交界的东溪入海口,南至沿海大通道与深沪镇港区交界,东至晋江市与石狮市交界海域,西至沿海大通道西侧的深沪湾地质公园生物化石园广场。围头园区面积16.31平方千米,北起深沪镇与围头镇交界处的石圳海域,南至围头海角度假区,西沿石圳、福全、溜江、洋下、围头村与海湾间的防风林带,东沿海岸线向外海延伸1千米。
地质地貌
●地质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处于闽东火山活动带东部,在福建省区域构造单元划分上属于闽东火山活动带次级单元-平潭-东山动力变质带。公园位于长乐-南澳剪切带(东南沿海变质带)中段。在地质演化历程中,经历地质作用和构造运动,形成了公园地层、岩浆岩及动力变质岩的分布格局。其中公园范围内广泛发育第四系地层,主要是由未成岩的松散沉积物组成,构成滨海平原、红土台地及山间沟谷阶地。地层出露有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松散堆积层。区内侵入岩以中酸性、酸性岩类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于燕山中、晚期侵入形成,与具有同源、准同生关系的同期火山岩,都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出露于深沪镇、科任村、石圳村、围头角等海岸线岬角部。动力变质岩处于长乐-南澳剪切带中段,在早白垩世早期之前发生多期的韧性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动力变质岩(糜棱岩等)。
●地貌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以里亚斯型海岸为主要地貌特征,公园主体为深沪湾和围头澳两个较大海湾及其间的一个巨大的基岩岬角所构成。岬角中又发育多个次一级海湾和岬角。陆地部分为园缓低丘陵和海成台地,地形平缓起伏,丘陵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
气候条件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所在的晋江市,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147毫米,折合年水量7.448亿立方米,旱年降水量500多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1441.1毫米,折合年水量9.353亿立方米。由于县域邻近北回归线,三面临海,环流和陆域下垫面的综合影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盛行风向季节更替,季风气候显著。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两者的强弱、进退、更替,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和其他天气现象的变化。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太阳高度角较大,因而辐射强度也较大,日照百分率也较大,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暖热,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秋温高于春温。降水较多而时空分配不均,春夏多雨,秋冬少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台风、暴雨、洪涝、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森林覆盖面积达22.19%,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主要树种为壳斗科、松科、樟科、桑科、木麻黄科和蔷薇科植物。公园内有植物51科90种,其中种子植物50科88种,蕨类植物1科2种。植物中,山金桔、樟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青冈、石楠、天竺桂为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
●动物资源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内有动物49目93科15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为中华白海豚、蟒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分别为猕猴、穿山甲、鸳鸯、虎纹蛙等。
地质资源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内有国家级地质遗迹6处,分别为海底古森林、古牡蛎礁、庵山沙丘遗址、榕树根、石圳典型变质岩考察区(辉绿岩脉、褶皱岩脉、变粒岩捕掳体)、围头沙滩;省级地质遗迹34处,分别为红土海岸、深沪沙滩、衙口沙滩、衙口风成沙丘、金屿旧石器遗址、东海魔鬼城、壁画长廊、玉兔赏画、海蚀洞、海蚀崖、石僧拜佛、百兽朝圣、莲花宝座、东方巨龙、翼龙振翅、海龟戏水、石圳沙滩、牛鼻洞(海蚀洞)、伟晶岩脉、金龟望洋、溜江沙滩、天鹅孵蛋、洋下沙滩、洋下叠石、洋下天尊、南江石帆、金门号、倒三角、石猴出世、围头壁画、塘东沙坝。
主要景点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内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个(衙口施氏大宗祠、西资岩石佛),省级重点文保单位9个(福全所城、福全城石刻、无尾塔、留从效庙、长顺民居群、毓秀楼、达屋楼、八二三炮战一号碉堡、安业民烈士纪念碑),市级重点文保单位17个。
衙口施氏大宗祠
衙口施氏大宗祠,即施琅纪念馆,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沿海迁界因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施琅于故址重建。宗祠结构为五开间三进带护厝,前设石庭,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占地面积二千余平方米。
西资岩寺石佛
西资岩寺位于金井镇卓望山上,始建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寺中依山崖雕如来、观音、势至三世尊佛,佛像站立,身高4.5米,宽1.62米,姿态微俯,寺后崖石刻有“泉南胜概”四字。
开发建设
基础建设
2002年,福建晋江深沪湾地质公园完成古森林遗迹科技馆主体工程,该馆占地10亩。
2006年,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大门及主碑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0年,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完成生物化石园(一期)第一阶段(地质公园园碑广场、生物化石园大门以及50米围墙)建设。
2013年,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建成总面积约320平方米学术报告厅。
2014年,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完善监控系统建设。在地质公园博物馆与主碑广场间,建设防腐木栈道。建成停车场、步道、休息亭等基础设施。
品牌建设
1992年10月,福建晋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被列为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
2003年,福建晋江深沪湾经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2004年3月,福建晋江深沪湾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主要价值
①科学价值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内不同生态的陆生古油杉林与海生古牡蛎礁交叉出现在同一潮间带上,对于研究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以及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材料,亦为探索台湾海峡西岸的古生态、古地理和古气候提供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意义。
②美学价值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拥有多种类型的海岸景观,主要有沙质海湾,基岩海岸、红土海岸、沙丘海岸和沙坝等;公园海岸曲折多变,弧形海湾与岬角相间。
③ 科普价值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不同生态的陆生古油杉林与海生古牡蛎礁交叉出现在同一潮间带上,是向公众解释海陆变迁形象生动的实例。沿海基岩海岸普遍发育的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遗迹,沿海发育的天然滨岸沙堤,红土海岸等古海岸线地貌与沉积标志,是引导公众认识海岸地貌的教科书式实例。
交通线路
交通
●外部交通
①公路
晋江市已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快速通道为骨架的“二纵八横一环”(二纵:紫英快速通道、省道308线;八横:G324线、福厦高速公路、大深公路、X303线、X319、X318线、X325线、X321;一环:沿海大通道)的快速公路干线网。对外可连接高速公路(沈海高速、泉三高速)、国道(G324)、省道(S308、S201)以及大深线、泉三高速公路辅道。
②水路
晋江市境内有深沪湾和围头湾两个港区,为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拥有围头10万吨深水泊位、深沪5万吨深水泊位、东石2500吨级散杂货码头等。
●内部交通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内有连通衙口休闲慢行绿道,长度4.8千米,为沥青混凝土路及砖铺步行道。有连通深沪滨海休闲慢行绿道,长度4.8千米,为砖铺步行道。有连通石圳-南江滨海休闲慢行绿道,长度8.3千米,为沥青混凝土路、砖铺栈道。有溜江科考步道,长度716米,为石铺道。有东海湾江南石帆科考步道,长度366米,为石铺道。
线路
①深沪湾地质考察路线(衙口滨海休闲慢行绿道-深沪滨海休闲慢行绿道)
施琅纪念馆(人文历史景观)→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滨海沙滩、红土海岸、风积沙丘)→深林宫(人文景观)→地质博物馆、地质博览园(地学科普)→镇海宫(人文景观)。
②围头湾之陆路地质考察路线(石圳-南江滨海休闲慢行绿道)
石圳变质岩带(变质岩、海蚀地貌)→石圳村至南江村(农渔体验、自行车运动休闲、古厝建筑风貌、人文历史景观)→里亚斯型海岸地貌(地质遗迹景观)→LNG电厂、金井风电场(工业观光)。
③ 围头湾之水路地质考察线路
向南:观察围头湾里亚斯海岸地貌(地质遗迹景观)→眺望金门岛(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
向北:观察石圳变质岩带(地质遗迹景观)→里亚斯海岸地貌(地质遗迹景观)→LNG电厂(工业景观)→金井风电田(工业景观)。
④ 围头湾之金沙湾、东海湾地质考察线路
围头八二三战地公园、毓秀楼、达屋楼(历史人文景观)→火船头、围头角(地质遗迹景观)→金沙湾、东海湾天然浴场(运动休闲度假)→塘东沙坝、月亮湾(地质遗迹景观)。
参考资料
海底古森林遗迹简介.晋江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1 22:35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