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布袋戏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传统戏剧
柘荣布袋戏又称大拇指戏,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传统戏剧,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属闽东体系的单人布袋戏。柘荣的布袋戏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成的民间偶戏剧种。柘荣布袋戏源自清代,原本只是“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的简陋舞台,由民间艺人郑贤为师傅,以走江湖的笼底戏为基础,演变成热闹喧哗的连台戏和折子戏,铿锵明快的节奏配上跑马、对打、跳花窗、摆阵等的特技演出,精彩有趣地走入民间生活。到了清代才发展成精雕细琢的戏台与戏偶,清代以后便已发展成风行民间的剧种。
文化特征
表演形式
柘荣布袋戏的整场表演全凭艺人双手的十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艺术形象。柘荣布袋戏的行头比较简单,木偶、道具、戏台、乐器全部加在一起,只一人一担而已。一条扁担挑起了一个“戏班”,真是“帐前可演天下事,箱中能容世上人”。
演出时,艺人的手、脚、口、身并用,两只脚踩五六种乐器,两只手演木偶,最多能让10个木偶同台表演。每到一地演出,艺人将折叠的组合戏台打开,架在一张方桌之上,形成简易戏台。桌子的外面用帷布围住,里面却是一个“民乐队”:一边挂着小钹、板鼓、盖头板等打击乐器,一边挂着刀、枪、剑、戟等演出道具,下边挂着脚锣。戏台两侧红色柱子上,刻有诸如“方寸之中行万里,一人手上演百官”的楹联。中间隔以镂空雕花的木板屏风,以便艺人观察自己的操纵表演。屏风左右挂着一尺宽的“出将”“人相” 两门帘,为戏中人物登台、下场之门。表演时,艺人用手指顶住木偶演戏,以脚踩动木架上的配件击打大锣、小锣、镲等乐器,嘴里或说、或唱,手、脚、嘴并用,热闹非常。
剧本内容
柘荣布袋戏的剧本大多是口耳相传,其剧本体例以古书、演义、小说等为主。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历史戏、剑侠戏、公案戏等。以历史章回小说改编的称为“历史戏”,如征东、征西、反唐、杨家将、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以侠义章回小说改编的称“ 剑侠戏”,如七侠五义、济公传、大红袍、小红袍、七子十三生等;以公案章回小说改编的称“公案戏”或“审堂戏”,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不过每一出戏的构成元素往往都不是单一的, 如包公案内容上既有“剑侠戏”“家庭剧” “爱情戏” ,又涉及部分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同时,每个艺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各不相同,有人擅于历史戏、有人擅于剑侠戏、有人擅长公案戏。因此艺人将柘荣布袋戏分成这些类别,主要是针对演出的内容而言,并无特别固定的演出模式。现代还自编一些与时政相结合的剧目,如宣传计划生育、防火防盗等。一般布袋戏艺人都能表演六七本剧目,每本表演一两个小时。音乐曲调和唱念对白的声腔与平讲戏相同,因此比较大众化。
主要特色
柘荣布袋戏对表演艺术也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一丝不苟。柘荣布袋戏艺人,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特别是表演抒情性的文戏时,对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要求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柘荣布袋戏的另一主要特色是语言艺术,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一是根据剧情的变化,在演出实践中,从语言的轻、重、缓、急、吞、吐、浮、沉等变化中创造音调,再以生、旦、丑、净四个行当为基础,从每个行当的不同形象中各分出不同类别。二是恰如其分地运用口语化的群众语言,通过艺术化的处理,群众语言变成了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特别是丑角之类人物的插科打诨,既风趣幽默,又入情入理。
演出台阁
柘荣布袋戏的演出台阁基本上可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欣赏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为演师的操控台和乐师演奏地。后场的音乐、口技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表演。布袋戏的行话“一分前场,七分后场”正说明了后场是布袋戏的精髓所在。后台中的戏剧唱腔和对各种动物鸟类叫声的模仿,活灵活现。在布袋戏的演出中,剧中所有人物的对白与念唱均由后台师傅一人完成。因此他必须具备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口音的技巧,还要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音乐素养。
发展过程中,柘荣布袋戏艺人又创造了许多武打的招式和配合北管音乐节奏的身段动作,例如跳窗、翻滚、对打、跳台等。
乐器道具
柘荣布袋戏的乐器有鼓(箍鼓)、大锣、小锣、钞、钹、铙、二胡、唢呐、梆子等。
柘荣布袋戏的道具包括:1、各式服装、鞋、帽、须、孔雀翎等;2、十八股武器(月、剑、斧、钩、叉等);3、雨命、酒壶、酒杯、神主牌、轿子、令牌、圣旨牌等;4、马、驴、猴子、虎、蛇等;5、模仿各种声音的器具。
代表剧目
柘荣布袋戏的剧目丰富,大多是传统剧目,主要有《说唐》《说岳》《白蛇传》《水浒传》《七侠五义》《陈三娘》《锦香亭》《济公传》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柘荣布袋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艺术气息,对研究南方木偶戏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娱乐出现了多元化,柘荣布袋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一些有造诣的布袋戏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使得布袋戏绝技后继无人。
传承人物
郑运德,汉族,宁德市柘荣县人,1949年1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柘荣布袋戏”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运德17岁正式登台表演,其表演技艺得祖辈真传。2002年他的布袋戏演出道具被福建省博物院地方戏曲馆收藏并展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演出范围遍及闽东、浙南周边县市,以及闽南一带,已带徒10多人,传承发展了柘荣布袋戏表演技艺。
保护措施
2005年初,柘荣县成立了“柘荣布袋戏展馆”,使得布袋戏活动日常化,促进民间艺人之间的交流和创作,使柘荣布袋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
社会影响
表演活动
1983年,传承人郑运德应邀往泉州一带表演布袋戏。
2005年,传承人郑运德演出的柘荣布袋戏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出。
2006年,传承人郑运德参加福建电视台热线777栏目举办的“八闽绝艺大展播”,表演柘荣布袋戏。
荣誉表彰
2004年,传承人郑运德参加福建新闻出版广电集团、宁德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八闽绝活大比拼”,获得第三名。
衍生节目
2020年3月,《中国影像方志》柘荣篇 戏曲记在CCTV-10 科教频道播出,讲述了柘荣布袋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7 00:3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