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湾村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下辖行政村
福德湾村,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矾山镇南部,距苍南县城18千米,村域面积0.4497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宋末,矾山发现明矾矿,始有住人。至元朝,有零星住户居住于此。
相传,首批进入福德湾村境内的早期居民发现石壁脚下有一处破落的庵堂,其周围植有一亩苦竹,当地居民便将庵堂所在地域称为“苦竹庵”。后因“庵”与用于地名、表现地理特征的“垵”( 山坳)同音,随字面演变为“苦竹垵”,又因方言谐音,渐渐被叫做“苦竹湾”。
明洪武年间至清末,明矾业大幅发展,吸引众多逃难者和以明矾产业为生的工人散居于福德湾村境内。
明代中叶,永强(今温州永嘉)屡遭倭寇侵扰,为躲战祸,永嘉朱、林、郑、王四家逃难至福德湾村境内,开始治炼明矾,生息繁衍。随着明矾业不断发展,相关衣食住行等配套行业应运而生,福德湾村初具雏形。之后又有朱、郑、张、王、林、苏、刘、李、项、冯、郭、卢、胡、吴、洪、欧阳、吕等十六姓聚集于此,沿着平缓的山坡建房栖息、生活、劳动、创业、安家,福德湾村随着产业工人的生产生活逐步发展为现今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命名为矾山镇第九居民区。
20世纪50年代,温州矾矿在福德湾村半山腰建立第一处机械化生产车间,被村民称为“一车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响应“破四旧运动”,曾经被改名为幸福村,后村名几经易改,当地群众多以“苦德湾”自称。
20世纪90年代初,矾山矾矿停产。
2000年以后,因忌讳苦字,村名被雅化为福德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福德湾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南部,距苍南县城18千米,村域面积0.4497平方千米。
地貌土壤
福德湾村地形属于浙南丘陵地区,区内多陡壁、暗溪(泉),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有基岩裸露的冲刷坡。村内土壤多为石砂土土属,少量为红壤土类,因村内采炼工业属性,多处地表被矿井岩渣覆盖。
气候植被
福德湾村属于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7月至9月份为台风和热带风暴活动的频繁期,台风过境常造成山洪暴发、洪水泛滥、房屋倒塌,形成水灾;年日照总数在200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7℃,全年平均无霜为265天左右,境内年平均降水量约1304毫米。
福德湾村高海拔区的南山坪、旗杆内、西坑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属长江中下游常绿阔叶混交林,山上常年植被茂盛。
水文条件
矾山溪为福德湾村域内最大水系,其发源于鹤顶山,环该村东北缘,全年流水不枯,一路向西,流经矾山主城镇,在甘岐村与埔坪溪交汇,溪水注入福建省福鼎市前岐镇,再流往东海沙埕港。另福德湾村内有涵洞溪和西坑溪,二者实为村民利用人造涵洞、沟渠引山内暗溪(泉)而成,其从西北至东南穿村而过,途经炼矾、生活区,解放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村落特色
空间布局
福德湾村整个村落沿鸡笼山体而建,坐南朝北。数百年来,福德湾村应开采、生产需求,先在山上初具雏形,再延伸到山下形成村落,独特的发展历程使其形成了从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的工业村落民居风格,也使该村逐步形成了当前从山上至山下依次为矿硐(采矿区)→居住区→炼矾区的基本布局。
福德湾村内主街以老街为中心,陈仔脚街、老街、南山坪街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外辐射,村内巷道蜿蜒,与主街接壤,交错弯绕,四通八达。
福德湾村尚存的古民居建筑依地理位置及功能分为矿主住宅区和普通工人居住区两区,其中矿主住宅位于山腰平坦开阔处,建筑规格较高,房屋面积大,多有院落;普通工人居住区以老街为中心分布,距20世纪50年代炼矾遗址较近。
建筑特色
福德湾村内传统民居及历史建筑纯木构建筑较少,砖石混合构造居多,具有距工作区近、分布相对集中、构造简约、占地面积小的特点。民居用料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矿石垒砌而成,变废为宝,颜色五彩斑瓓。后檐驳坎多用废石叠置而成,屋面常设开窗,采光、通风所用,稍间屋面多为三坡面,薄砖曲线砌筑而成。
经济社会
人口
2016年,福德湾村共有住户五百多户,常住人口一千五百多人。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福德湾村主要民族为汉族,共有户籍人口2180人,常住人口1505人。
经济
福德湾村主要产业为明矾石采炼加工、旅游业。
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福德湾村村集体年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570元。
主要景点
矾山矾矿遗址
矾山矾矿遗址位于福德湾村鸡笼山,坐南面北,由采矿遗址、炼矾遗址、附属遗址和传统民居等建筑组成,占地2319公顷,当地人称为“一车间”。
矾矿遗址依山分布,具有独特的工业景观和传统村落景观,保留的工业建筑、厂房、机械设备代表了特定时期的建筑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其厂区的综合布局已经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和交通能源、保障系统等场地布局规划,遗址与古村落布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错,房屋高低间杂,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古街道等建筑仍保存较好,古朴典雅,韵味深厚。矾山矾矿遗址是见证中国从古代、近代直至现代矾矿工业发展史的典型工业遗产。
2019年10月7日,矾山矾矿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德湾老街
福德湾老街沿鸡笼山自然山体而建,全长350米,宽度多在2.2—3.5米之间。老街北向内街、岭脚交接,南与南山坪接壤,街巷顺山势呈南北向阶梯分布。各种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大多分布在老街的台阶两侧。
据史料记载,长期以来,由于挑矾人从山上下来都会路过此地,老街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商业集散地,民国鼎盛时期每天都有数千人穿梭在老街之上。
煅烧炉
1号煅烧炉位于福德湾老街西侧,建筑修建于20世纪40年代,现为保存情况最好的一座锻烧炉建筑物,由两个等大对称的塔炉构成,于20世纪70年代废弃至今,炉高16.4米,分四节,炉座平面呈正方形,为4.5米x4.5米,炉基用花岗岩石砌筑,石块为长方形,用材较大,炉身用青砖砌置而成,用石灰沟逢,顺丁交错做法,上小下大,呈圆锥形状;炉身用扁铁,三角铁、硬木沟边抱身,造型优美大方,结构稳固得体,两炉体入料口还有部分辅助硬木横架炉体。
2号煅烧炉位于福德湾老街东侧,紧挨街道南侧,其做法用成材与煅烧炉1号异曲同工,其修建于20世纪40年代,废弃于20世纪70年代。由两个等大的塔炉组成,炉高22.6米,炉座呈正方形5.05米x5.05米,现其中一个炉塔已破损。
白马爷宫
白马爷宫始建于清代,屋檐屋顶已全部翻新。用琉璃瓦加盖,墙面为白色但已老旧部分呈黄色。内部桌椅摆放整齐。墙体水泥粉刷,内部彩绘翻新,一层青砖,二层木质结构保存完整,整体保存完好。
历史文化
非遗项目
矾塑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集中在苍南县矾山镇,由当地人利用丰富的明矾矿产资源制作而成,其内部材料五彩缤纷,外部结晶的明矾晶莹剔透。
矾塑由刘朝宝创始,他原是矾窑的垒石师傅,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明矾在绒线上结晶,因此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摸索创作,运用铁丝扎彩色绒线做骨架,扎成各种动物、景物的模型,放入明矾结晶池经过一定时间,形成别具神韵的矾塑工艺品。
矾塑多取材于古典建筑、各种飞禽、松树等,如亭、塔、楼阁、龙、凤、仙鹤、孔雀等30余品种,易表现雪景,其寓意多为吉祥、富贵。矾塑工艺品多作为礼品馈赠,用于摆设、观赏之用。
2007年6月,矾塑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矿工号子是矿工在矿石打眼操作时吆喝的曲目,也是矾山640余年明矾采集的衍生物。手工开采年代的主要工具是软锤钢钎,三人合作,一人握转钢钎,两人提锤砸钎,三人配合默契,否则会砸到握钎人的手,因此产生了节奏鲜明的矿工号子,在提振精神的同时,舒缓砸钎人的气脉。
矾山明矾冶炼技艺是当地独有的沿用了640余年的水净炼矾技法,在明矾的生产过程中,先将矿石采出砸成小块状,然后进炉体烧熟后,放在池里加水将其分化成泥浆状,再经加水过滤加温溶解,流入结晶池,经自然结晶抽出池水,将晶体挖出即为成品明矾。
节庆祭祀
矾山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冬至都有吃排场。以七月半为例,由于市场有限和当时较为缺乏的物资供给,集中一天过节会造成哄抢物资等问题。经过民间和宗族的约定,划溪(矾山溪)为界。福德湾一带的住户过七月半早两天,择七月十三。矾山溪外面的古路下、水尾、深洋等片区过七月十四。矾山外围的地方过七月十五。
1990年,福德湾村结合民间传统庙会与物资交流会,首创明矾节,农历九月初六千余人参加游艺活动,以此纪念明矾始祖发现明矾的功绩。
旧时,福德湾村因采矿业受技术等条件限制,高危系数大,风险性极高,“日早不晓得天晚上”,使得矿工将自己的生命安危寄托在求神拜庙上,于是,窑主爷、马仙娘娘、陈府侯王、五通爷、白马爷等民间神灵香火兴旺。
矾山窑主爷信俗是人们为纪念窑主爷为明矾始祖化身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修建宫庙以及每年农历九月初六举行祭祀、下愿、还愿、踩街等。每年活动都能汇集大批信众参与,并制作彩扎、米塑作品参与巡游展示。
物产美食
矾山肉燕选料要求高,猪肉必选后腿精肉,燕皮用打烂后的精肉再配以比例适宜的藕芋粉,这样打出来的燕皮才有足够韧性。肉多粉少,燕皮张力不够,太硬;粉多肉少,燕皮容易破馅,而且口感糜烂。同时肉馅也需要取精肉打制糜烂,且口味与燕平有明显区别。最后再配上每家各自秘制的汤料。
保护措施
矾山镇围绕“文化立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启动“世界工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矿山公园”等申报工作,实施了福德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修缮一、二期工程,先后完成古民居、炼矾炉窑、家庭微公园、民俗馆、茶书院、主题邮局、静吧、传统小吃展示中心、特色民宿等修缮改造项目。
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福德湾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苍南县矾山镇.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07 21:11
目录
概述
村落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