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祥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
榆社县城西北河峪乡岩良村东,占地844.6平方米,始建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
历史沿革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始建福祥寺。金代,重修。
明代,福祥寺南殿重建。
清同治八年(1869年),福祥寺修葺。
1983年,榆社县文管所在维修大殿过程中,曾在大殿地面下发现并出土佛教石刻造像6尊和残石幢一个。
2001年,榆社县村民在福祥寺维修过程中,在大殿内地面下发现了一个埋藏着一批石造像的窖穴,面积约9平方米,最深约3米,距地表20余厘米。县文物局组织人员对埋藏的石造像作了清理。
2010年,福祥寺重新修缮。
建筑格局
福祥寺占地844.6平方米,属高山盆地间二级附地,一面背山三面环水。福祥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从南至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南殿、正殿,两侧原为阎王殿、伽蓝殿、关帝殿,已拆毁。山门依南殿中端而开。
主要建筑
正殿
正殿,殿阔5间,进深6椽,单檐悬山式。斗拱较宋代略小,但朵数增多,出檐深巨。外檐施五彩装彩画。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采用减柱法置立柱4根,既开阔视野,又适应了殿内布置佛教群像,体现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是典型的金代建筑风格。
南殿
南殿面阔3间,进深6架椽。
文物遗存
元代壁画
福祥寺正殿内保存元代壁画,约74平方米,是重要的佛教彩绘壁画文物珍品。
维修碑
福祥寺内存清代重修碑2通。
佛像
福祥寺出土石造像绝大多数为单体的佛教造像,共有40多个,有立佛、坐佛、菩萨、弟子等,大者2米多小者数十厘米,有的上面还有供养人的题记。也有造像塔大多残缺。就单体造像而言,有的有头无身,有的有身无头,时代大约是从北魏晚期到唐末五代。
北魏末到东魏菩萨立像:该像为背屏式高浮雕单体菩萨立像,砂岩石质,高约1米,头有头光,有小舟形背光,上部稍残。头戴花冠两侧有宝缯,向上飘又向下折回,折角明显。脸容清癯,两耳垂肩,高鼻小口,眼帘垂下,双下巴,面带笑意。带桃尖形项圈,两小臂残缺,身体较瘦,两肩较窄,上身帔帛绕肩臂而下,在腹前打结。下身为曳地长裙:裙腰较高,系细带,裙下摆向外撇出,外展明显皱褶匀称细密,衣褶突起裙下露两足,立于一块石板上。裙下摆和帔帛向后侧斜去,飘动感较强,似被风吹向后。从侧面看,该造像头直背挺,腹部微隆。综合以上特征,从该像造型看,时代当在北魏晚期到东魏。
北齐菩萨立像:该像为圆雕单体菩萨立像,砂岩石质,高约2.05米,头戴花蔓宝冠,宝缯折角下至肩部。面相圆,丰满光洁,细眉弯长,丹凤目,双目微闭,鼻直且挺,嘴唇较薄,嘴角上翘带有笑意,双耳下垂,端庄秀丽,面部眼角和面颊处稍残。身体结实,肩头浑圆较宽,身着袒右僧祇支,有帔帛,颈饰项圈,胸前、腹部、腿前挂满华丽的璎珞,两臂残,下着轻薄无皱褶宽松长裙,腰系带,带在腹前直直垂下,在中部打一花结,跣足立于莲台之上。该造像时代当在北齐。
八角经幢
八角经幢上,刻有一段铭文,曰:“大晋开运三年,岁次丙午,九月五日…合邑……建造释迦牟尼佛像一区记。”文中写明造释迦牟尼佛像和大晋开运三年(946年)的年号,是断代的重要依据。
文物价值
福祥寺佛教遗物,均是榆社县古代佛教活动兴盛的标志,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尤其对研究北方地区佛教信仰的传播影响以及佛教艺术的流传演变,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福祥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福祥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城西北河峪乡岩良村东。
交通信息
自驾:从榆社县县城沿359县道开车可以前往岩良村福祥寺,路程约29.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