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得彦
陕西回民起义首领
禹得彦(1822~1906),清代陕西回民起义将领。陕西同州禹家庄人。同治元年 (1862年)初夏,在大荔、渭南间领导回民起义,先后与清钦差大臣胜保、多隆阿作战,后西撤甘肃陇东董志原,为十八大营统帅之一。同治五年,由清水西攻陕西陇州 (今陇县)。同治七年活动于陇东。同治八年二月,入陕西邠州,在白吉原遭清军黄鼎等部阻截, 西撤转战于甘肃河州 (今临夏)、平番 (今永登)、安定 (今定西)及宁夏等地。同治九年正月,复攻入陕西扶风、醴泉及渭南、大荔、白水、蒲城、宜君一带。旋又返回甘肃,在狄道州(今临洮)与清总兵傅先宗部大战。八月,兵退西宁大小南川。同治十一年八月,在小峡遭清军左宗棠镇压, 兵败降清。
主要生平
禹得彦(1822—1906),男,回族,陕西大荔人,阿訇,为人正直。少年时家境贫寒,随家人以卖牛羊肉为生。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军十八大营第十三营首领。
禹得彦虽身为起义军首领,却体恤部下,深得人心,在作战中冲锋陷阵,斩关夺隘,在不足一年时间内,连克大荔、浦城、三塬、临潼、华阴、华州、咸阳等城池,有力地打击了清军。清王朝大为惊恐,急调左宗棠率清军入陕镇压。义军一部在清军紧逼下,由陕西咸阳、凤翔转战到甘肃华亭县尖骨山管子峡,禹得彦率军击败清军黄鼎部,挥师北上与战斗在董子塬的起义军会合,重整为十八大营。在清军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军连连失败,不得已禹得彦率众边打边向宁夏金积堡转移。由于清军的离间,未能与马化龙联合,遂率部前往甘肃临夏、青海乐都与马桂原、马本原等为首的回族、撤拉族、东乡族的起义军联合抗击清兵。禹得彦在与清军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勇猛杀敌,清军损兵折将闻风丧胆,起义军称他为“福将’’,清军称他为“悍酋’’。
1872年西宁之战失败,禹得彦粮草断绝,人马伤亡过多,丧失了作战能力,无奈接受了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招抚。清廷将禹得彦部下的精兵改编为“旌善五旗军’’,禹本人被授都司之职,并赐二品花翎武显将之衔,授“阿巴图鲁”称号。左宗棠亲笔题赠“德重名远’’匾额一幅。
招抚后禹得彦的家眷被安插在今宁夏泾源县新民乡及甘肃华亭县的山寨一带。
光绪初年辞官回乡,致力于民族宗教活动,先后在新民乡的杨堡、后李家、先进、石嘴、华亭等地倡导修建清真寺10余座。1906年禹得彦病故,葬于泾源县新民乡后李家村,终年85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3 14:19
目录
概述
主要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