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北宋苏轼诗作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联极写距离之远与思乡之切,并以儿童渐变乡音来说明客居时间之长。颔联写文长老淡泊功名,所以清谈终日,山岚拂面,唤起乡思一片。颈联进一步对文长老的修养加以赞美,并与自己作一对比。尾联则写自己虽然并未在修养上达到文长老的境界,却愿以诗人终其一生。全诗写得一气贯串,音节抑扬,充满着一种愉悦的法味,读来大有与诗中人同其喜乐的感染效应。
作品原文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⑴
万里家山一梦中⑵,吴音渐已变儿童⑶。
每逢蜀叟谈终日⑷,便觉峨眉翠扫空⑸。
师已忘言真有道⑹,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⑺,更欲题诗满浙东。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乡僧:苏轼的同乡僧人。文长老:文及长老,报本禅院的方丈。
⑵万里家山:苏轼是四川人,当时来到万里之外的浙中,所以这样说。
⑶吴音:江浙一带的乡音。
⑷蜀叟:指文及长老。
⑸峨眉:四川峨眉山。苏轼为四川眉山人,所以诗中每每出现“峨眉”的字样,亦表现对家乡风物的眷恋。
⑹忘言:默喻所悟妙意,不必再用语言说明。
⑺天台:浙江省天台山,当时是佛教圣地。
白话译文
万里之外的故乡山川像是在梦里,久住这里的孩子也已习惯说吴语了。
每当遇见故乡蜀地的老人都要详谈终日,便会回想青翠的峨嵋山高耸在天空。
师父您已达到忘言境界是真正有道行的人,而我除了吟诗作文没有任何作为。
明年我要到天台山采药去,更想把诗句题满浙东的大地。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反对新法,以太常博士直使馆而通判杭州,于十一月间来到任上。第二年年底,苏轼因事来到秀州,过永乐乡,遂有机会到当地的报本禅院一游。当时报本禅院住持名叫文及,因和苏轼为四川同乡,所以彼此一见如故,谈得很是投机,所以苏轼高兴之下,便乘兴作下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的绵绵情思和对于自我诗人身份的体认。
诗的首句便起笔不凡,将十余年颠沛流离的宦途生涯,万里之外的蜀中山水完全笼括到“一梦中”,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魂牵梦绕之情。下句则写自已的话音已逐渐改变了幼年时所养成的乡音。三四两句既顺承上句而言,又落脚到与文长老畅谈乡情的中心: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在这首诗中,有作者对禅师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怀念,更有对浙中山水的欣赏之情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还显示出壮年苏轼游览题咏于山水之间,不以得失累其心的洒脱胸怀。
名家点评
清·纪昀《纪评苏诗》:三四常意,写来警动。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只着意乡情,词意真切,而造语倜傥奇警,令人吟咏不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1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