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延河
黄河支流清涧河上游河段
秀延河,古称溽河,又名秀延水、吐延水、清涧水,别名还有吐延川、哥基川、清涧河。黄河支流清涧河上游河段。干流全部在陕西省子长县,入清涧县始称清涧河,流经子长县和清涧县到延川县苏雅河入黄河。有时也将整个河段称清涧河或秀延河。秀延河流长80公里,流域面积1405.10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秀延河,发源于子长县西部与安塞县交界山麓,东西走向,先向东南,到李家岔乡杨桥折向东流,依次流经李家岔、安定、栾家坪、瓦窑堡、冯家屯、杨家园子、史家畔、马家砭7个乡(镇),东至苗家沟入清涧县境,始称清涧河。流长80公里,流域面积1405.10平方公里,占子长县总面积58.70%。
河道特征
河床曲流发育,安定以上为“S”状,以下河床南倾,至县城略呈东北向,仰角约5°左右,吴家寨子以东,曲辐变小。河段高程1250至930米,平均比降4%。其中上、中、下游比降分别为5%、4%和3%,河床基础为砂岩,大部分河段岩石裸露,河床较为稳定。
主要支流
秀延河流域有流水沟道291条,呈树枝状分布。较大的支流有3条:
李家川支流,又称南河,西源凉水湾,向东流经寺湾、冯家屯乡,至瓦窑堡注入秀延河;
黄家川支流,西北源于峁底,流经玉家湾、杨家园子镇,至吴家寨子注入秀延河;
水园子川支流(又称任家河),北源白应河,流经马家砭乡,至任家河入清涧县境,于折家坪附近入清涧河。
水文特征
多年平均流速4.45立米/秒,平均流量2.07立米/秒,年径流总量6393.98万立米,实测常年流量0.964立米/秒,实测常年最大洪峰量3150立米/秒(1969年8月9日),最小时河道干枯(1972年5月10日),平均水位5.50米,最高水位10.24米,年输沙量1489.40万吨。
封冻期,平均在11月27日,最早11月21日,最晚12月3日。河心平均冰厚54厘米,最大冰厚85厘米,最小冰厚40厘米。流冰开始,平均在11月17日,最早11月10日,最晚11月23日。流冰终止,平均在3月23日,最早3月16日,最晚4月3日。封冻日数,平均99天,最长110天,最短93天。
流域概况
地形地貌
秀延河河谷称秀延川,为子长县最大的川道。川内自西向东有李家岔、安定、栾家坪、冯家屯、杨家园子、史家畔、马家砭等7个乡(镇),全长80公里,河床宽10~50米,川道宽500~1500米。自安定镇张家岔以下,川道变宽,沿秀延河“S”状曲流发育,形成扇形川台地(一、二级阶地)2万余亩,其中一级阶地高出河床5~10米,被砂土所覆盖,二级阶地高出河床10~50米,为黄土所覆被。川地大部分可自流引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县主要的粮食产区。
文化名胜
安定故城(安定堡)
安定城,始筑于宋代庆历中叶,蒙古宪宗二年(1252)依山筑城,历经明、清两代数次修葺,至清道光年间,形成“周围长五里三分,联东关城共九里七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建城楼3座,城门4道。“西门曰义城;东门曰迎旭,朱公尚义改为翊文(1668年易名);东关东门曰仁和;北门曰拱极。今改西门曰永清,东门曰联壁,东关东门曰朝阳,北门仍旧”。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谢子长率众攻克安定城,县衙监狱、大堂被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县城迁址瓦窑堡,安定废城为镇。故城南依凤翼、锦屏、文笔山,北临秀延河,城东西长2700米,南北宽1500米,原有文庙、城隍庙、财神庙、龙王庙、成宫寺、娘娘庙、关帝庙、老君庙、真武庙、祖师庙、谏垣坊、奎聚坊、平政坊、儒林坊及孝行坊、节妇坊尽毁,县署建筑改建为民居,西门至东门已辟为横贯东西的马路街道,城墙砖石大部挪作他用,现只存留墙基遗迹,北部水门尚存,门楣题词笔迹依稀可辨。
丹头故城
丹头故城,始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为驻军堡寨,沿沟台地修筑,夯土寨墙,元至元元年(1264)设丹头县,东起丹头沟谷,西至今杨家园子中学,南临秀延河,北依丹头山筑城,四年(1267)废丹头入安定县,县治设置仅4年时间。丹头城呈梯形,西北高而小,东南低而大,依山傍河,丹头沟与秀延河交汇后形成的犄角为县治中心区域。据旧志载,城内山坡建有庙宇、戏台多处。经实地勘查,原有建筑物俱毁,尚残存废墟、瓦砾及残碑。丹头废县后,城内渐趋辟有民居,明清两代未有整修,清末已成村落。
瓦窑堡城
瓦窑堡,始建于元朝初年,“地当三川口,依山为堡”,元、明、清三代至民国时期,皆为边塞要冲,屯兵设防。经屡次扩建,遂成陕北名堡,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建国后,成为子长县县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月二日瓦窑堡解放,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中共陕甘晋省委、西北军委于十月三日由延川永坪移驻于此,瓦窑堡遂成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十二月十七至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下河滩田家院洛甫居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位于瓦窑堡西15公里处安定镇东北钟山南麓。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古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钟山石窟群包括钟山石窟、萧寺宫、石宫寺砖塔、惠善大和尚浮图塔、松岩大禅师浮图塔5部分。据碑记载,其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366~370),距今1600余年。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座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石窟经历代修葺、扩建,至元初,已形成大小石窟11个及众多古塔、寺院,占地360垧,僧人五百,主持僧北辖葭县(今佳县),南统骊山,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方圆数百里群众宗教文化生活的重要基地。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山石窟,气势磅礴,艺术精湛,风格活泼。其造型既继承了唐代雕塑丰满圆润的写实作风,又富有生活气息。
水利工程
河道治理
县城瓦窑堡地处南河、秀延河交汇处,因洪水冲刷切割,河道由民国初的30米扩展至40~50米,危及到西门坪、祁家湾、冯家屯及老城的农田和人身安全。1969年始,国家先后投资50余万元,修筑防洪堤3.10公里,洪水冲刷切割初步得到控制。
引水工程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县政府组织东区民众修筑吴家坪至丹头村的“子长渠”,渠道利用秀延河吴家坪段自然跌水,沿秀延河南岸东行,至三十二年(1943)六月,共投石工21.89万个,土工9.47万个,耗资180万元(边币),建成引水渠5.30里,灌地800亩,延安《解放日报》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六月二十一日以《子长渠落成,八百亩川地变为水田》为题予以报道。
建国后,境内水利建设迅速发展。1953年始,全县各大川道及大沟道陆续兴修灌溉设施,至1990年,全县先后兴修引水渠40条,其中秀延渠为延安地区6个万亩灌区之一。
秀延渠秀延渠灌区始建于1955年4月,1978年8月建成,全部工程由县水电局(前身为子长水利工作队)会同延安地区水利局设计,先后设计7次:1952年4月编制屯则湾、三干渠设计;1956年4月编制一干渠、张家岔渠设计;1958年4月编制二干渠、白杨树坪渠设计;1964年4月编制一、二、三干渠改建设计;1970年3月编制四干渠设计;1973年4月编制中山川水库设计;1978年编制屯则湾渠改建设计,至1978年8月全部工程告竣。渠首为中山川水库,由白杨树坪、张家岔、屯则湾、东门坪、一干、二干、三干、四干等8个渠组成,总长64公里,受益区包括李家岔、安定、栾家坪、冯家屯、杨家园子、史家畔、城关等7个公社42个生产大队151个生产队,灌溉面积1.6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1.45万亩,抽灌0.15万亩。整个渠道共砌石渠35公里,共有建筑物576座,其中渡槽61座,倒虹20座,滚水坝8个,其他建筑物487个。历年累计投资864.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1.90万元。
中小渠道1953年始,境内陆续兴修灌溉设施,至1980年,修筑有固定设施的大小引水渠道有:白杨树坪渠、张家岔渠、屯则湾渠、东门坪渠、秀延一干渠(原名红桃渠)、秀延二干渠(原名秀延渠)、秀延三干渠(原名杨家园子渠)、秀延四干渠、李家岔渠、三十里铺渠、史家沟渠、湫峪沟渠、丹头渠、念瓦沟渠、马家砭渠、桑树坪渠、石家川渠、芽坪渠、郝家川渠、余家坪渠、新寨河渠、何田渠、七甲里渠、史丹渠、黄家川渠、贺家湾渠、魏家岔渠、薛家渠渠、南家峁渠、张家坪渠、薛家沟渠、任家园子渠、大王庙渠、石家沟渠、冯家渠渠、张家坬渠、桃树坬渠、水沟坪渠、护林沟渠、水晶沟渠等大小渠道40条。到1986年,基本能完好利用的渠道有26条,总长度94.20公里,其中石彻渠41.04公里,渠首均有石砌拦河坝或进水闸引水,计有渡槽57座、倒虹17座、涵洞43座、跌水25座。趋于毁坏而不能利用的有余家坪渠、石家沟渠、新寨河渠、史家沟渠、念瓦沟渠、湫峪沟渠、郝家川渠等7条。尚未竣工的半成品有南家峁渠、冯家渠渠、史丹渠、魏家岔渠、三十里铺渠、水晶沟渠、护林沟渠等7条。
20世纪60年代初,因国家经济困难,本县的水利建设近乎停顿。1963年以来,50年代的半成品及60年代初下马的工程相继动工,全县致力于渠系配套工程的修建,农田灌溉面积大为扩展。
20世纪70年代以平整土地、搞蓄水配套工程为重点,要求达到渠成地平水到田。其间全县平整土地3.50万余亩,增加水浇地2.40万亩。而水地与水源矛盾愈来愈尖税,掣肘了水利事业的发展。1972年,秀延河县城段断流40余天,下游地区发生严重水荒。出于解决水源供求矛盾的目的,从1972年开始着手修建磁窑沟水库、白家坪水库、魏家岔水库等6座中小型水库,水源缺乏得到缓解。
蓄水工程
中山川水库,1972年县水电局编制中山川水库初步设计方案,报经地区水电局同意后于同年10月在安定公社石畔村现坝址以上500米处兴建,动土石方9万余方后,因削坡工作量大而下移至今址,整个工程采用“大会战”形式,抽调各公社民工历时4年完成,共计完成土石方189.40万方,总投劳144.38万个工日,总投资496.30万元,补助粮57.50万公斤。水库枢纽工程由土坝、输水洞组成,控制流域面积143平方公里,总库容4430万立米,属中型水库,按原水电部《SDDJ12-78》规范,为三级建筑物。水库大坝为碾压式均质土坝,坝高58米(迄今为延安地区最高土坝),坝顶长340米,宽8米,坝基高程1199.42米,坝顶高程1257.42米,设计洪水位1253.82米,校核洪水位1255.12米,滞洪库容1224万立米,兴利水位1251.42米,有效库容3123万立米,死水位1211.92米,死库容83万立米。输水系统由放水塔及输水洞组成,位于大坝左岸,轴线与大坝轴线夹角为79°14′,输水洞全长240米,进口底高程1211.92米,放水塔高44.50米,塔内安装2.4×2.0米钢闸门两扇,用50吨启闭机启闭。输水洞既放水又泄洪排沙。水库主要为下游渠道供水,以满足灌溉之需。1987年8月26日凌晨1时40分至3时20分,大坝处降雨45毫米,库水位迅速上升,至下午6时,大坝右岸山体滑动,出现裂缝8条,其中4条延伸至大坝右端体内,发生严重险情。在省、地、县防汛指挥部重视下,分三个阶段排险加固,至1989年9月,共计施工376天,投工2.72万个,国家补助43万元,完成部分设计工程项目,据1989年监测资料,水库自投运以来,已淤积泥沙800万立米,占总库容的18%,在正常情况下,水库寿命可达55年,超过原设计寿命25年1倍多。
郭家河水库,位于马家砭乡郭家河村。1976年春动工修建,1978年底竣工。大坝为碾压式均质土坝,坝高28米,长135米,控制流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总库容198万立米,输水洞、溢洪道、泛滤层齐备总计投劳14.30万个工日,动用土石方21.50万方,总投资20万元,可灌溉马家砭乡农田1200亩。
凉水湾水库,位于寺湾乡凉水湾村,是在大山滑坍基础上于1977年改建而成。土坝高26.50米,长130米,无溢洪道,设倒管阀门式泄水洞排洪,总库容100万立米,控制流域面积3.10平方公里,总计投资11.10万元,可灌溉寺湾乡农田400亩,并给寺湾川桑沟坪、石家川渠供水。由于直灌渠道位于溜泥滑坍地段,时被水毁,设施灌溉面积400亩,实灌200亩,虽经几番维修,尚不能完好利用。1988年该水库淤满,变为淤地坝。
磁窑沟水库,位于史家畔乡磁窑沟村,是在原丹头渠首拦河坝基础上于1977年改建而成。坝高19米,长130米,总库容140万立米,控制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该库泄水道、溢洪道、泛滤层齐备,建库用土石方8.75万方,其中石方2500方,可浇地1000亩,其中的500亩和秀延四干渠连通,属双灌水地。
魏家岔水库,位于杨家园子镇魏家岔村。1978年3月动工兴建,1981年11月竣工。坝高50米,长320米,控制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1300万立米,有效库容960万立米,滞洪库容360万立米,死库容20万立米,为小型水库、四级建筑物。库体输水洞、泛滤层齐备。整个工程共投劳24.60万个工日,动用土石方110万方,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万元,设施灌溉面积1200亩。由于渠道尚未修成,至今未发挥灌溉效益,只负责秀延四干渠供水。
白家坪水库,位于安定镇白家坪村,于1977年动工兴建,1979年竣工,整个坝高28米,长165米,控制流域面积78.70平方公里。库容240万立米,总工程量21万立米,总投资16.70万元,设施灌溉面积1000亩,因未修建渠道,未能发挥效益。1984年水库淤积,现成淤地坝。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1 19:18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主要支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