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木桥村,位于凤岗镇南端,距镇政府约1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平均海拔较低。相邻自然村有松木岗村、畔坑村、新塘村、新兴村。始建于北宋,旧称“漆木桥”,因村前有一条小河环绕,建有木桥而名秀木桥村。
宋、元朝,属东莞县。明朝至清初,属归城乡;清中后期,属戎厅。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三区五堂乡;1959年,属凤岗人民公社五联生产大队;1983年,属凤岗镇五联乡;1987年,属东莞市凤岗镇五联管理区;1999年,属凤岗镇五联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王、梁、方等姓,以王姓为主。据传,北宋年间该村已有梁、方两姓人居住,后来梁、方两姓族人迁出。南宋年间,王姓先祖由山西太原迁广东南雄珠玑巷;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南雄珠玑巷迁至今深圳平湖山厦,后再迁入当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55人,其中男性116人,女性139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98岁(女)。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凤岗话。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花生、甘薯,荔枝、龙眼等果树也有大面积种植。改革开放初期,村中有粮油、红砖、榨糖、碾米等加工厂。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业逐渐衰退。2015年,村有企业206家,个体工商户407户,经营行业涉及电子、模具、塑胶等,总产值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97%。集体厂房面积1.2万平方米,经营总收入1586万元,集体总资产1.72亿元,净资产1.09亿元(包含新兴村、新塘村、畔坑村、松木岗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该村1965年通电,1983年通电话,1986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1992年通自来水,1999年通互联网。
村有客家传统民居5座。有碉楼2座,为达齐楼和秀木桥王能楼;有祠堂1座,为王氏祠堂。
该村代表性人物:
王汉宁(1906—1981),抗日战争时期在越南经商,因支持胡志明领导的游击队被法国殖民统治者追捕而回到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筹粮筹款,其家成为游击队的粮站。1950年被调到东莞县人民政府工作,1957年到香港定居,后回乡。
王奇芬(1937—2008),曾任东莞县文化馆副馆长、市博物馆馆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创作儿歌《水滴滴、水流流》及多首民歌,出版《荔乡风貌》《东莞民间故事传说》(第一集),组织编写《东莞文物志》(初稿);撰写《虎门销烟记》《虎门炮台记》《榴花塔重修记》等碑记;为《广东名胜古迹辞典》编委及《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历史文化名城》的撰稿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