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拼音:bǐ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拿着的一把庄稼。“秉”本义是禾把。又由手拿一把庄稼引申为拿着,如秉持、秉烛。又引申为主持,如秉公办事。又引申为承受、接受,如秉承。
字源解说
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图1)的左边是一颗禾苗,有叶子和禾穗,禾穗弯垂;右下方是一个又(手)字。两相会意,表示用手拿禾。手拿一把庄稼是农人的经常动作,也是一个实在动作。古人们按照描实的手法,用禾、手会意,创造了秉字。金文(图2、3)中禾与手的位置相互穿插,手伸于禾中,手拿禾的意思更为明确。小篆(图4)与金文基本相似。在以上几种文字中手形都有手腕的部分,隶书(图7)中人们规范地把手写成了一个“彐”字,形成今天的“秉”。
秉字的本义是禾把,引申为执、持,如“秉烛夜游”“秉笔直书”。执掌、主持,也叫秉,这是进一步的引申义了。如“秉政”“秉公执法”。这里秉的意义仍然与执、持的意义有关联,只不过更为抽象了一些。人的性格,叫作“秉性”。这个秉,带有天赋具有的意思。如果细究起来,还是同持有的意义有点关联。
详细解释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三】【又部】兵永切(bǐng)
禾束也。从又持禾。
说文解字注
“禾束也”注:《小雅》彼有遗秉。毛云:秉,把也。聘礼记四秉曰筥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左传》:或取一秉秆焉。按经传假秉为柄字。
“从又持禾”注: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秉;部外笔画:3
《唐韵》兵永切。《集韵》《韵会》《正韵》补永切,并音丙。禾盈把也。《诗·小雅》:彼有遗秉。疏:秉,把也。《礼·聘礼》:四秉曰筥。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筥穧名,今莱易闲刈稻聚把有名为筥者。
又米数。《礼·聘礼》: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又《小尔雅》:钟二谓之秉,秉十六斛。○按《仪礼》:禾米之秉,字同𢿘(数)异。惟徐氏《韵谱》:二石为秉,又是一说。盖石即斛也。冉子与粟五秉。据《仪礼》:为八十石,据徐氏止十石,多寡迥别,俟考正。
又执持也。《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於山川。《诗·大雅》:民之秉彝。《书·君奭》:秉德明恤。
又去声,陂病切。与柄同。《史记·天官书》: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绛侯世家》:许负相周亚夫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
又姓。○按《说文》:秉,从又持禾,《正字通》:兼载钟鼎文𥝐字重出。𢿘(数)字原从𡝤(娄)从殳。
广韵
执持。又十六斗曰薮,十薮曰秉。又姓,《汉书》有秉汉。
【校释】《汉书》无秉汉,《两龚传》有琅邪人邴汉为中大夫。《元和姓纂》卷七:“汉有秉宽。”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❶首笔撇居上居中。❷“彐”在田字格中心部位,中间一横在横中线。❸中间一竖在竖中线。❹撇、捺收笔持平,高于竖笔底部。
书法欣赏
音韵参考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