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庭戏婴图》是
苏汉臣于北宋时期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该画作原是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秋庭戏婴图》描绘了在秋天的一富家庭院里,姐弟俩正围着螺钿漆墩玩着自制的小玩具的情景。在姐弟俩身后的圆凳上和草地上,还放置着诸如八宝纹的纸格、转轮和玳瑁盘、小佛塔、宝塔棋盒和小铙钹等相当精致的玩具。此外,画面中的那块太湖石,更是富贵人家的庭院才能拥有。急躁的小弟弟全神贯注,衣领滑下了肩,显示出他顽皮、好动的外向性格;细心的姐姐耐心地照看着小弟弟,她性情沉静温和。两个孩子玩得着了迷,似乎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在他们身后的另一张螺钿漆墩上,杂乱地摆放着其他玩具,可能刚才他们曾在花丛边追打嬉闹过。
《秋庭戏婴图》无款印,左上角有清高宗乾隆所题绝句: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讵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其收藏印有乾隆八玺全以及“古稀天子之宝”方印、“鉴藏宝玺”以及“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双珠印等。
创作背景
北宋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绘画作品也汇入了商品流通的渠道。画家们更加关心市民百姓的审美好尚,加强了画家与欣赏者特别是城乡百姓之间的联系,大大开拓了新的绘画题材,其中如描写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更能增添节日的欢快气氛,含有添子添福、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成为节令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因此在北宋末年,已出现了专画婴儿的高手,如擅画“照盆孩儿”的刘宗道和人称“杜孩儿”的杜姓画家,特别是杜氏创绘的“戏婴图”,“画院众工,必转求之,以应宫禁之需”(邓椿《画继》)。因此,婴戏一类的题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画院日臻畅行。北宋末、南宋初的画院画家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画中姐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推枣磨”是一种朴素而历史悠久的“益智游戏”,在今天的中原地区仍广为流行。每到秋天大枣成熟的时候,这种应季的游戏最能博得孩子们的欢心。他们把捡来的红枣串在小竹签的两端做成“红枣扁担”,再拿另一个红枣切去一半,底部插上三个短签作为磨盘的底座,而裸露出来的半个枣核就成了推磨的支点,然后再把“红枣扁担”轻巧地搭在枣核尖上,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可以推着玩的“枣磨”。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而且,徽宗素来喜欢搜集太湖石,所以即使此图无款印,也能据此推测出此画应该是北宋徽宗宣和画院时期的作品。
艺术鉴赏
构图
《秋庭戏婴图》的画幅重心位置画一块笔直柱立的园林石,石根草叶茂盛,从右侧画外伸展进来一丛大朵鲜花和小瓣秋菊,游戏的儿童置于左下部。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作者有意造巨大的立石和儿童幼小身体的对比、大面积花卉背景和凑在一起的儿童组合的对比。图中两个儿童只占画面左下角的一小块位置,作为背景点缀的花石却很高大,成为全图最为醒目的标志。花石的高大反衬出了儿童的幼小,而四周丢弃的玩具则显示出儿童的天真本性。这种突出的对比在这幅画中到处可见。
形象
在庭院静谧、幽美的一角,满脸稚气的姐弟二人正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头顶一绺黑发的男童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动作笨拙却逗人喜爱。旁边头梳发卷的姐姐,正用手指轻轻指点,张口露齿,仿佛欲叮嘱些什么。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与姐弟玩兴正浓的推枣游戏对比,更能突显出孩童们喜新厌旧的天性,揭示出孩子们稚气未脱、天真烂漫的童心世界。一对小巧的铜铙钹散落在地上,而姐弟二人却完全沉浸在“推枣磨”的紧张气氛中,对这些精巧的玩具视而不见。画家把左右两个围绕“圆凳”展开的场景并置描绘,一边是朴素的自制玩具,一边是精致的名贵玩具,但姐弟俩显然对两类玩具的态度迥然不同,这似乎是在暗示,在孩子的世界中,玩具的精糙贵贱并不重要,朴素的游戏反而可能更富创造的乐趣。
技巧
作者运用线条的功力深厚,使线条富于轻重、长短、转折、顿挫的变化。弟弟的上衣,运用了硬而碎的线条,表现出了布料的质感;姐姐的纱裙,行笔流畅圆润,虽用重色,却给人以薄到透明的感觉,使纱衣有了流动感。画湖石皴染结合,石质显得坚厚湿润而有立体感。花卉皆勾勒精劲,设色艳丽。
作品评价
现代文物鉴定专家
余辉:“苏汉臣是历任两宋的宫廷画家,深谙南北两宋的世俗民情,对下层百姓的生活乃至婴幼儿的喜怒哀乐观察入微,并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地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秋庭戏婴图》即是此类画作的代表作品。”
研究价值
《秋庭戏婴图》中有许多细节,包括玩具、发型、首饰、服装、家具、漆艺等等。中国的玩具、发型、家具等因少有正史全面详录,尚存空白,有待填补。图中童子玩耍的推枣磨游戏早已被繁多的游戏方式淹没,现在鲜有人知。但这种游戏包含着杠杆力学原理,对孩童有很好的启智作用,值得被研究、记录。如图中那样漆艺凳身配织席凳面的工艺做法也很少见了。鼓凳在唐朝时受莲花座影响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至宋朝还在,作品所绘鼓凳漆艺纹为缠枝莲。凳身采用有众多吉祥寓意的数字七,做成七镂空七凳腿。鼓凳发展到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侧面镂空及凳腿随设计师的审美偏好数目无拘。如《秋庭戏婴图》中那样漆艺凳身配织席凳面的工艺做法也很少见了。所以,《秋庭戏婴图》这样描绘细腻的古代工笔风俗画尤显珍贵,是多种文化的重要研究资料。《秋庭婴戏图》成功地将庭院、孩童、玩具、游戏等要素统合起来,通过华丽的色彩、老到的笔墨和传神的人物创造了表现童年欢乐的经典图像,并在作品的意义结构中巧妙地嵌入关于中国人生命哲学的隐喻,塑造了后世画家们争相效仿的艺术范式。
重要展览
线下展览
2017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秋庭戏婴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的形成一书画菁华特展”二期活动中被展出。
线上展览
2018年,《秋庭戏婴图》入选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与Google文化学院全球艺术计划推出的“100幅最美中国画”线上展览项目。
作者简介
虽然有一种说法,《秋庭戏婴图》虽传为宋代画家苏汉臣绘制,但画法已近明人习气,应为明代仿宋的作品,清高宗乾隆所题诗的内容也仅仅是对画面所绘内容的一种直观描述,并无其他有力信息可以佐证该画作的作者,但是即便如此,绘画史学界依然公认此图为苏汉臣所作真迹无疑,且该结论可以信服。这是因为经过诸多学界专家,通过对苏汉臣在同时期落款的其他真迹画风进行比对,同时运用中国绘画中特有的意境,结合绘者“绘画逻辑”的相关史料,以及绘者技法表现等进行比较后,进行合理推论,得出了相较一致的客观结论,即《秋庭婴戏图》被确认为苏汉臣真迹。
苏汉臣,生卒年不详。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北宋时为画院待诏,南渡以后仍为画院待诏,隆兴初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他是人物画家,擅画佛道、仕女,尤善画儿童。他的画师法刘宗古、张萱、周防、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画闺阁中仕女的意态。作品多婴戏图。他画的儿童,得天真活泼之趣。《宝绘录》说: “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据画史记载,他画过许多儿童画,如《婴儿斗蟋蟀图》《婴儿戏浴图》《戏婴图》《婴戏货郎》等。他的画作,今传有《秋庭戏婴图》《货郎图》《五瑞图》《击乐图》《百子嬉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