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是奥地利诗人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题为“秋日”,实写秋思。第一节通过对“主”的祈祷来说明某种必然时刻的来临,夏日的盛大是秋日的前奏,秋风的浩大催动了秋日的来临。第二节写自然的秋天,果实成熟、收获,准备酿成美酒。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写人的秋天,“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诗人的惆怅无助,真切感人。末句“当着落叶纷飞”,景语亦是情语,诗人思绪纷乱、心境失落,历历在目。全诗直白道来,虽无技巧,心有挂碍。
作品原文
Herbsttag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ß。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
und auf den Fluren laß die Winde los。
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gi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die letzte Süß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
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ätter treiben。
中文译文
版本一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版本二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版本三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何其壮观。
把你的影子投向日晷吧,
再让风吹向郊原。
命令最后的果实饱满圆熟;
再给它们偏南的日照两场,
催促它们向尽善尽美成长,
并把最后的甜蜜酿进浓酒。
谁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见落叶飘零。
创作背景
里尔克曾在欧洲各国流浪,出版过一本滥情的诗集,与初恋情人分手,后来结识了年长成熟的情人兼精神导师莎乐美,在爱情中获得安全感、自信和新生。他写过
罗丹的传记,拜访过
托尔斯泰,沉淀于内心的更多是对漂泊生活的忠诚,以及与孤寂灵魂的自我对话。1902年9月21日,他在跟一位艺术女性结婚之后,在巴黎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秋日》是《图像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希望、凄凉、孤寂等复杂的情绪交织在诗中,令人动容。面对自然界的盛衰,诗人备感人生的孤独,有着难以名状的矛盾情绪:既渴望,又惶惑;既赞美孤独给他带来的领悟,又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这首诗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啊!是时候了。”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种命令口吻。“夏日曾经很盛大”,参照题目,显然是一种感叹,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是“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的时候了。“把”和“让”是命令式的延伸。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即“你的阴影”与“秋风”,“日规”与“田野”在上下文中彼此呼应,互为因果。“你的阴影”是有形的,而“日规”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秋风”是无形的,“田野”是“日规”在时空上的扩展。一般来说,明喻是横向的,靠的是“好像”“仿佛”这类词来连接;而暗喻是纵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应。另外,说到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日规”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为万物定位,从这里出发,风吹向广阔的田野。
第二段仍保持着开始时的命令式。带动这一转变的是风,是风促成段落之间的过渡。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式动词的层层递进:让—给—迫使—酿入。这其实是葡萄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被这几个动词勾勒得异常生动。“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若进一步引申,这里说的似乎不仅仅是酿造,而是生命与创造。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故乡,注定永远寻找故乡。大约在写这首诗的两年前,他在给后来的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像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后几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着,读着,写信,游荡,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显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这可以使读者想起
苏轼的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电影镜头式的切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结构近乎完美。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主啊!是时候了”和“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但同时又非常克制。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作品评价
现代诗人、学者冯至:诗歌所能带来的情趣就是从一颗心走进另一颗心,并且随之跳跃与感动。显然,里尔克的这首《秋日》做到了,并在百年的岁月里越发显得隽秀而光辉四溅。(《
外国诗歌选》)
当代诗人、作家北岛:有时我琢磨,一首好诗如同天赐,恐怕连诗人也不知它来自何处。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时间的玫瑰》)
作者简介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
象征主义诗人。生于官吏家庭。曾漫游德、意、法、俄、瑞士等国。深受法国
现代派诗歌影响。作品有诗集《象征的书》《时辰的书》《新诗》和《给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带有颓废情调和神秘色彩,追求形式的美和诗句的音乐性,对当代西方颓废文学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