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送客至潜水驿》是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诗人驿站送客时的所见所闻,其中首尾两联点明送客,中间四句都是写景。全诗采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乡村风俗画。
作品原文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⑴
候吏立沙际⑵,田家连竹溪⑶。
枫林社日鼓⑷,茅屋午时鸡⑸。
鹊噪晚禾地⑹,蝶飞秋草畦⑺。
驿楼宫树近⑻,疲马再三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潜水:即前河,在今安徽潜山,东南流入皖水。驿:驿站。
⑵候吏:管理驿站的官吏。
⑶竹溪:竹林中的小溪。
⑷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社日分春社秋社,此指秋社。
⑸午时:中午前后。
⑹晚禾:泛指秋熟庄稼。
⑺畦(qí):田垄。
⑻驿楼:即驿亭。宫树:屋旁之树。宫,房屋的通称,此处复指驿楼。
白话译文
候吏站在水边,农家连着竹溪。
枫林里传来社日祭神的鼓声,茅屋里响起中午时分的鸡啼。
喜鹊在晚庄稼里鸣叫,蝴蝶在秋草垅上翩飞。
在靠近驿亭的树下,疲马在不住地长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德宗永贞元年(805)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之间,当时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秋社之日诗人送客至潜水驿,有感而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写驿站送客的诗。作者通过送客时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乡村秋色图。其所见为田园景色,所闻为农村声响。社鼓、午鸡、鹊噪、马嘶,其声虽杂,其境实静,即所谓动中有静。
首句写驿馆的官员早已站立在潜水河的沙洲边迎接。“沙际”二字点明送别之地。接着介绍了送别之地的环境:竹溪环绕田舍,宁静清新,一派田园风光,一派水乡野趣。
颔联描绘了一幅农家画面,把乡村民俗写得有声有色。“枫林”“茅屋”是送别时所见。秋日中午,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构成一幅祥和温馨的农村安居图。
颈联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
尾联两句写远行之人看到驿站后的心情,照应诗题,点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结句写马匹一次又一次发出欢乐的嘶鸣,衬托旅人的欢快之情。
全诗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采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其中“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这两句,很受北宋诗人
王安石所激赏,曾亲笔书之悬挂于府第中(《雪浪斋日记》)。王安石《
即事》“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二句就脱胎于此联(《复斋漫录》)。
名家点评
宋代
胡仔:《雪浪斋日记》云:荆公喜唐人“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书于刘楚公第。或以为此即储光羲诗。苕溪渔隐曰:此一联乃梦得《秋日送客至潜水驿》诗,非储光羲也。(《
苕溪渔隐丛话》)
宋代
曾季狸:刘梦得“神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佳句;然不若韦苏州“绿叨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艇斋诗话》)
明代
周珽:周弼(列)为四实体。何新之(列)为典实体。刘昭禹曰:“枫林社日鼓”不若“茅屋午时鸡”,以此知其全宝未易多得。陆时雍曰:意气逼窄,是中唐的派。(《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代
纪昀:“草”似不得云“畦”。或曰:“畦留夷揭车。”虽皆草类,然诗不得如此牵引。(《
瀛奎律髓汇评》)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
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
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