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树昏鸦图
清代王翚创作纸本设色画
《秋树昏鸦图》是清代王翚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画面为高树垂柳,竹林小径,归鸦点点,楼屋临水。这幅画布局繁密,近远景用宽阔平静的水面隔开。远处一片群山,冈峦亘连,山势平缓,隐现可见。河流纵横交错,发出潺潺流水声,将峰峦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近处一片山坡,蒿草密密一片,新篁丛生,竹林中株株秀竹笔直挺立,十分齐整。沿着左侧的山坡有一条小溪飞泻直下,起伏跌右,似银绸飘动,溪水两岸各有数棵古柳,枝条轻拂。古木盘根露地,枝干扭转,枯枝梢上,栖息数十只乌鸦,如一小黑点,黑压压的一片,另有几只展翅飞走,一派苍凉的秋暮景色。古木下依山傍水配有水阁屋宇,古朴典雅,分外清幽。屋中有两位高士正在畅叙久别重逢的友情,交谈十分投机,神态自然。不远处的一座木质板桥上一位行人正慢步行走。
本幅自题七言诗一首并款署:“小阁临溪晚更嘉,绕檐秋树集昏鸦。何时再借西窗榻,相对寒灯细品茶。补唐解元诗。壬辰正月望前二日,耕烟学人王翚。”钤“王翚之印”“澄怀”“不二法”“来青阁”朱文印,“清晖老人时年八十有一” 白文印。
鉴藏印有:“莱山真赏”“虚斋鉴定”等共8方。
创作背景
该图创作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作者时年81岁。此图系根据明代唐寅诗意绘制的秋林小景。
艺术鉴赏
风格
从此画题诗来看,作者把思念之情,与苍茫的秋色相融,可谓情与诗相得益彰,颇费心机。此幅画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于变化,人物形象生动,刻画较工细。
构图
《秋树昏鸦图》的布局取势,景物的形态笔墨与色调都是为了渲染深秋日暮的主题。构图是上吐希下密。取平稳淡远之势,近处石坡上是落尽繁叶的枯树,裸露着弯曲盘转的枝叶满身的结痕,显得十分苍老刚劲。树的枝条以浓重的短线鹿角画法,繁而不乱,富有节奏感和装饰美。江水的两株秋柳姿态左顾右盼,遥相呼应,迎风招展的柳条以归整的长线形式组台排列疏密相兼,前后穿插。
技法
该图笔墨运用流畅自如,既表现出柳树坚实的质地,又画出了婀娜多姿的形态。房前的几丛树木布置的均衡明朗,聚散之间互相照应井然有序。树型挺拔多姿,笔力遒劲,真可谓是“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的写照。近处溪岸的坡陀岩石,用长线条勾勒轮廓,浅泽淡彩,表现出了深秋时节山石的质感和结实饱满的形态。树丛掩映的几间房屋,有藏有露,房内人物神态生动隐约可见。树丛后面山坡上透露出一片枝叶茂密的竹林。竹干用双勾填色画,刚劲有力,竹叶以浓淡相兼的墨色写成,一层如纱似雾的烟雾飘动其间,景物时隐时现,增加了画面的空灵感。溪流上板桥横卧,桥上行人与阁内临窗静坐的文人难士遥相呼应。人物虽小,但人物的形态刻画得极为传相,笔法简练舒畅。中景是水泽澎丁,沉静空旷。雾霭缥缈其中形成大片的虚景。笔墨不多,但虚中有象,疏而不空。以此虚景衬托前景的实,又承启远景中连绵起伏的山峦。画幅上半部的山峦底线形成几条水平线分割出几个大小形状各异的水面,更增加了画面的平静迷远之感。这些水平线又与前景中的树木、石坡的轮廓形成交错对比,稳中有动感,平淡中蕴着变化。断中巧妙的构思布局体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表现技法。天空一群或栖或飞的归巢乌鸦,是画中的点睛之笔,使这万籁寂静的深秋暮景充满了诗情画意。
历史传承
此图曾被清末孙毓汶、庞莱臣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祖上五世均善画,曾祖王伯臣,善画花鸟,祖父王载仕,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父亲王云客也善画山水,画风秀雅。
参考资料
王翚秋树昏鸦图轴.故宫博物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0:23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参考资料